学校公告:
 

名师工作室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名师工作室 > 刘先海工作室 > 正文

诗意栖居

发布时间:2017-04-09来源:作者:刘先海阅读量:


诗意栖居

——《归园田居》赏析

                                  刘先海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句名言: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现代社会,平淡而简洁的生活就是一种诗意。上古时代产生这么多的诗歌经典,与那个时代人们朴素而自然的生活分不开。生活一旦复杂起来,我们就缺少了心情,缺少了诗意。人诗意地栖居不应该只是诗人的追求,而是所有追求幸福生活和淡定人生的一种达观状态。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忙于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每天就像一个陀螺进入一个巨大的惯性磁场,不停地旋转。什么时间,我们能慢下来,这渐渐成为一种奢望!在慢中享受生活,在慢中品味诗意,只有慢下来,我们才能把沿途的风景看个够。快捷和便当永远不能产生诗意,只可能滋生势利的心态和投机取巧的机心。
  剥离丰富的物质外衣,裸露在外的心跳能禁受得住岁月的磨砺吗?土著人都有一种习惯,每走一段时间都会停下来,生怕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让灵魂跟得上自己,这不是诗意是什么?在快与慢之间取向,这本身就是两难选择。不知道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还是一种人性的倒退!人从出生到融入红尘,在这个世界上辗转腾挪一辈子,最终回归自然,融入泥土,化为苍穹中的一粒尘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诗意的创造,可是现在人们只有在生命喷薄而出的起初和尘埃落定的终端才能感受到生命诗意的美好!

  诗意,离我们现代生活渐行渐远!

  陶渊明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极高,受到后世的顶礼膜拜!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经被法国《世界报》评选为全球范围内的千年英雄,苏轼是惟一入选的中国人。千百年来,苏轼一直占居着中国文人的精神高地,能受到苏轼的推崇,可见陶渊明的影响。苏轼是伟大的,陶渊明居然是苏轼一生中最崇拜的人,我们不得不对陶渊明刮目相看。在很多场合,苏轼动辄说渊明吾师。我一直在猜想,苏轼为什么这么推崇陶渊明。其实,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根源于他的出世精神,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官场气节和居高自傲的诗意性情。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称荷尔德林是诗人中的诗人,我们称陶渊明是诗人中的诗人一点也不为过。品读中国诗人,陶渊明无论如何也不该错过,错过了陶渊明,就像俄国人错过了普希金,英国人错过了莎士比亚,德国人错过了荷尔德林,美国人错过了惠特曼……


 
陶渊明为什么在早年时期进入官场?我们可以在他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找到答案。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军事家陶侃的后人,陶侃共有十七个儿子,轮到陶渊明这一支族时,家道中落,每况愈下,家无仆妾,藜菽不给。适逢东晋最乱的时候,司马氏王朝失去中原,偏安江南,国弱民贫,无以聊生。家叔以余贫苦,遂见于小邑。从此,陶渊明步入了浑浊的官场。由此可知,陶渊明趟这趟浑水完全是迫于生计,不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那样学而优则仕,以此实现自己经天纬地、安邦定国之志。其实,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是非常具有血性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就是明证。书生不适合做官,如果做官只有两条命途,一条是彻底否定自己,改变自己,入官为俗,另一条是保持自己的本性,辞官归于民。陶渊明舍弃了官场,选择了本性,不为王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撑起天地之间大写的字!心为形役,官场太累。在官场里扑腾了之后,他选择辞官归隐,不再进入迷途,因为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寄情田园,犹生梦幻之间,何事绁尘羁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历经官场炼狱,终于到了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的参禅境界。

对于官场,陶渊明一直用迷途来形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庆幸自己误入官场没有走多远,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陶渊明经历的官场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让我们用想像还原一下。 陶渊明迫于生计,29岁无赖步入官场,初为江州祭酒,属于州府普通的办事人员,谋一口饭吃。《晋书》里说,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官府里做小吏是很苦的,上级的颐指气使你得忍受,官场的黑暗腐败你得习惯,权利的博弈争斗你得参与。对于一介书生来说,实在受了这份仰人鼻息的苦命差使,解职回乡,哪怕是家里的米缸底朝天。解归之后,州府让他继续留下来当主簿,这个差使主要是写官样文章,属于领导秘书之类的,这个比起先前的祭酒稍稍体面一些,可是他没有答应,径直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过上自己穷而自由的生活。陶渊明第二次入职场是三十五岁左右,仍然做一个荆州府的一个小官,时间不长,只一年多,遭遇母忧,回家奔丧。时年,桓玄于建康篡帝位,逼走东晋安帝,刘裕打着晋室的旗号带兵攻打他,后来弑帝自立,改国为宋。正值兵荒马乱之际,陶渊明远赴江苏镇江在刘裕手下做了一个小小的参军,后改为彭泽县令。做这个县令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陶渊明的生活问题,公田之利,足以为酒。这一年,陶渊明四十岁。这一段时期,陶渊明过了几天饮酒赋诗的快乐日子。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让陶渊明彻底逃离了官场。有一天,州府里来了一名督邮,代表刺史巡视各地,巡查地方官吏的施政情况。督邮本来是一个小官,可是在当时封建官场里却把架子摆得很不靠谱。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后又征著作郎,陶渊明不就。直到六十三去世,没有再误入迷途
  “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的趣味不在官场,既不想赢名,也不想得利。陶渊明在官场上的成就不高,也没有什么显赫的地位,总的来说,是中国士人最典型的生存状态。他生命创造的奇迹是在他四十岁以后,从此提升了士人隐居的文化含量,成为仕途失意之人最好的安慰与榜样。他还是中国古代构造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人,虚构的桃花源至今仍是理想社会的一个缩影。他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导向,树立了一种生存的标杆:如果不能入世而为,就出世隐逸,追求绝对的心灵自由。

陶渊明一辈子陶醉于自然,忘情于山水,在天地之间寻找灵气,以求得心灵的洒脱与飘逸。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天性使然,陶渊明全无迎合世俗的本性,在山水天地之间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受任何世俗的羁绊,植一根树杖,挂一壶菊酒,且行且走,或疾或缓。在荒野之中固守自己愚笨的性情。植杖田野,开垦荒林,寄情山水,就像鸟儿眷恋山林,鱼儿依恋池渊。大片大片的田垄,卓然挺立的高松,房前屋后的柳阴,渺茫旷远的炊烟,潺潺清澈的溪水,堂前庭后的桃李,古街深巷的狗吠,树间小憩的土鸡……这是一片田园牧歌式的憩息地,一切都是那么宁静,闲适,恬淡,纯净,甜美,没有官场上丝毫的奉迎,一切任我,如鸟儿入山林,如鱼儿入深池。久在官场,心为形役,恰如樊笼,一旦迷途知返,大有超尘拔俗之感、清静无为之境。有三个地方滋养了陶渊明的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上京里、园田居和南村。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奇异之景,也没有什么历史掌故,但是一溪流水,一棵柳树,一叶扁舟,一壶菊茶,一杯浊酒,一户柴门,一坡荒野,却成就了陶渊明最高的诗意境界。

 
人从一出世,就是一个不断寻找归途的过程。什么是真正的归途?陶渊明为我们做出了最虔诚、最本真的回答。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与精神上的愉悦,或抒写性灵,或放浪形骸,达成物我两忘的境界。与其心灵遭遇捆绑,仰天长啸而独自悲伤,不如独自归去,寻求心灵上的解脱?觉今是而昨非,于是摇一叶扁舟,乘轻风归去,在晨光中问一声田夫野老,归去的路途该如何走。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放下沉重的包袱与心灵的负担,在田园之中寄傲情怀。我想起了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自然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归宿。万物自然有其时序,人顺应自然,融入自然,顿觉菩提入心,参悟天地。

 
多么快乐呀!哪怕是一辆破旧的鹿车,穷得只剩下一壶浊酒,远望衡宇,载欣载奔,终于有一种回家的冲动和回归田园的觉醒。稚子迎门,可以独享天伦之乐。五个儿子绕膝而乐,妻子翟氏与陶渊明志趣相同,并能安于贫苦,坚守气节,夫耕于前,她则锄于后。容膝之屋虽小,但妻儿绕膝让人尽享天伦,携幼入室,悦亲戚之情话,其实人心易自足亦易自安。

多么惬意呀!出门涉园,策杖前行,抬头远望,天空云卷云舒,变幻不定,自由飘舞,鸟儿在天空上下翻飞,自由伸展,或滑翔,或展翅。陶渊明把心交给天空,与云与伴,与鸟为伍。这是与天空对坐,与大地对语,万般郁结化为一缕清风,一弯明月。什么是诗的最高境界?一个人独处,心随我动,诗意顿生!

多么淡然呀!闲处时,抚一张古琴,捧一本经典,斟一壶茗茶。琴声悠扬,犹如水石相击,或涧水轰鸣,或冷泉呜咽,或涓涓细流,穿越山林,澄澈心灵,高山流水,寻觅知音。“颐天地之和,莫先于乐;穷乐之趣,莫近于琴。”我们的生命本真中原来都有敬畏之心,只不过在现实压力下,被喧嚣忙碌淹没得太久,如果能借着琴声唤醒这份敬畏,或许可使我们的生命肃穆庄严,保持柔韧的美丽。陶渊明借诗意穿透了生命的历史隧道,抚动了灵魂深处的那缕琴弦。诗意是融通的。 或坐巾车,像阮籍一样任其自由辗转,车到无路之时方醒悟;或行小舟,像东坡泛赤壁,情到浓处成丘壑。登东皋而长啸,临清流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说起陶渊明,不得不说酒。人们常说,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陶渊明借酒隐逸,成为古代隐士中的高人。陶渊明离不开酒,酒也成就了陶渊明。当年在彭泽县令的闲暇之时,陶渊明居然把公田种的粮食全都拿来酿酒。在酿酒之时,一时找不到滤酒的布巾,陶渊明心急就解开头巾滤酒,成就了一段“葛巾滤酒”的佳话。酒者,就人性情。不少人一生沧桑,跌宕起伏,都伴有一壶浊酒。陶渊明在酒中保持了自己的操守与气节,哪怕烂醉如泥,其实他心知肚明,正如屈原那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人生来来往往,在逆旅之间,在沉浮之里,在风雨之途,始终离不开浊酒一壶。或忧或乐,或喜或悲,心中多少事,都付浊酒中。杯中之物,清浊在乎人心。

因酒起诗,陶渊明每大醉一场,最后必披情入诗,一共写了二十首《饮酒》诗。他在自序中这样表白: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可见,陶渊明心中的苦处与悲伤。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离开官场,隐于田园,就像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我像这只飞鸟一样,好在总算找到归所,终于找到了心灵的憩息地。我们应该为陶渊明感到庆幸。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带着露水,采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沉浸其中,远离世情,乐此忘忧,更加超凡脱俗。

 
陶渊明是中国最纯粹的诗人。从官场返回自然,没有任何机心,完全出于本真。苏轼评价他说: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陶渊明的诗表面质朴,甚至略显笨拙,其实富丽堂皇,内蕴深厚,含意隽永,看上去像一位清瘦矍铄的老人,实则是一位丰腴摄魂的少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正如苏轼的如此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陶渊明诗中所描绘的景致不是什么瑰丽的奇异之景,仅仅就是农村的小桥、流水、人家,山水之美,不在乎名山大川,而在乎性情。大巧若拙,大象无形。在归隐田园期间,陶渊明既是诗人,又是农民。他的诗入心入性入情,看上去平淡无奇,却是真水无香,平淡之中见豪放,豪放之中见性情。

  陶渊明告诉了我们一个十分浅显但又十分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漫长,我们不能光顾着赶路,有时还是要停下来看看路两边的风景,看看自己的灵魂跟上了没有。因为人与自然比邻而居,我们不能错过一路上的风景。风景是人类闲居或独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随性选择。看风景的同时,我们也看看灵魂。在风景那里,我们纯然是一个陌生的过客,始终让灵魂无法站立,既看风景又看灵魂,我们的灵魂就会直立千年!陶渊明的灵魂在中国文坛上直立了千年!

 


 
版权所有:www.manbet3.net ,鄂ICP备17029726号-1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地址:manbetx口碑优秀,邮编:434020,电话:manbetx口碑优秀 ,QQ:137308262,289503636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