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告:
 

名师工作室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名师工作室 > 刘先海工作室 > 正文

只着一字,得尽风流 ——《水浒传》描写艺术浅探之情节生动、人物鲜明

发布时间:2017-03-01来源:作者:阅读量:

只着一字,得尽风流

——《水浒传》描写艺术浅探之情节生动、人物鲜明

 

李清成

 


摘要《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高超的艺术手法,也历来为人所称道。其中生动曲折的情节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十分耐人寻味。本文试图从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角度,总结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写作启示  描写艺术  情节结构  人物形象

 


近日重读《水浒全传》(下简称《水浒传》),又从写作教学的层面,得到许多启示。

先请看一组练习。

下列章节标题中都省去了一个词,你能准确填写出来吗?

鲁智深         垂杨柳

吴用         生辰纲

宋江         阎婆惜

朱仝         宋公明

武松         蒋门神

李逵         罗真人

对读过《水浒传》的人来说,这个题目不难。设计这个练习的目的,不在于考问,也不是要玩弄什么文字游戏,实在是要引出“情节生动、人物鲜明”这一写作话题来。

请看——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第七回):正在那里喧哄,只听得门外老鸦哇哇的叫。众人有叩齿的,齐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智深道:“你们做甚么鸟乱?”众人道:“老鸦叫,怕有口舌。”智深道:“那里取这话?”那种地道人笑道:“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巢,每日只聒到晚。”众人道:“把梯子去上面拆了那巢便了。”有几个道:“我们便去。”智深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杨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李四便道:“我与你盘上去,不要梯子。”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

——主要技法:烘托和渲染。绿柳者,可见长势旺盛;老鸦巢,可见枝节已经茁壮。两个词,暗示了“拔”不太可能,目的是渲染上树之难。“把梯子上去拆了”“盘上去”这些说法,目的在于烘托,显示“带根拔起”的骇人气势。“拔”也罢了,又是“倒拔”,这不仅显得细节真实,也正合了鲁智深要以力服众的大刀阔斧的行事风格。果然,这一招十分灵验,“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也正好合了那个“倒”字。

吴用智取生辰纲(第十六回):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主要技法:伏笔照应和细节描写。“原来……原来……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假意……”只这一段描写、这一些词句,便将个中原委、起伏曲折交代得泾渭分明。“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将幕后运筹帷幄的“智多星”吴用形象推到前台。这就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再有一点,那下蒙汗药的过程,一定要是十二分的小心与隐蔽的,因此,细节描写就十分关键。少一个细节,读者看不明了;错一个细节,事情全然败露,每一个环节都事先料着了,这才是“智”。

宋江怒杀阎婆惜(第二十一回):宋江听了公厅两字,怒气直起,那里按纳得住,睁着眼道:“你还也不还!”那妇人道:“你恁地狠,我便还你不迭!”宋江道:“你真个不还!”婆惜道:“不还!再饶你一百个不还!若要还时,在郓城县还你!”宋江便来扯那婆惜盖的被。妇人身边却有这件物,倒不顾被,两手只紧紧地抱住胸前。宋江扯开被来,却见这鸾带头正在那妇人胸前拖下来。宋江道:“原来却在这里!”一不做,二不休,两手便来夺。那婆娘那里肯放,宋江在床边舍命的夺,婆惜死也不放。宋江恨命只一拽,倒拽出那把压衣刀子在席上,宋江便抢在手里。那婆娘见宋江抢刀在手,叫:“黑三郎杀人也!”只这一声,提起宋江这个念头来。那一肚皮气,正没出处。婆惜却叫第二声时,宋江左手早按住那婆娘,右手却早刀落,去那婆惜颡子上只一勒,鲜血飞出,那妇人兀自吼哩。宋江怕他不死。再复一刀,那颗头,伶伶仃仃,落在枕头上。

——主要技法:铺垫和伏笔。“宋江听了公厅两字,怒气直起”“只这一声,提起宋江这个念头来”两处描写,真个叫绝,将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于惊风惨雨之中从容道来,不露一丝痕迹。先是宋江苦苦求告,婆惜步步紧逼;后是宋江忍无可忍,婆惜火上浇油。那婆惜不是自寻死路,难道怪押司心狠手辣?以宋江的为人仗义,做下了那“见不得官”的事,实在只有一怒而“杀”了!这就是铺垫,因为过程蓄势已足,结果便宜可想而知了。那么,杀人之刀何来?原来正是前文“腰里解下鸾带,上有一把解衣刀和招文袋,却挂在床边栏干子上”的那把压衣刀子,正因为有了那一处伏笔,眼前的情节就都顺理成章了。

朱仝义释宋公明(第二十二回):朱仝道:“然虽如此,我们凭书请客,奉帖勾人,难凭你说不在庄上。你等我们搜一搜看,好去回话。”便叫土兵三四十人,围了庄院。“我自把定前门,雷都头,你先入去搜。”雷横便入进里面,庄前庄后搜了一遍,出来对朱仝说道:“端的不在庄里。”朱仝道:“我只是放心不下,雷都头,你和众弟兄把了门,我亲自细细地搜一遍。”宋太公道:“老汉是识法度的人,如何敢藏在庄里?”朱仝道:“这个是人命的公事,你却嗔怪我们不得。”太公道:“都头尊便,自细细地去搜。”朱仝道:“雷都头,你监着太公在这里,休教他走动。”

朱仝自进庄里,把朴刀倚在壁边,把门来拴了,走入佛堂内去,把供床拖在一边,揭起那片地板来。板底下有条索头,将索子头只一拽,铜铃一声响,宋江从地窨子里钻将出来,见了朱仝,吃那一惊。

“一日酒中,兄长曾说道:‘我家佛座底下有个地窨子,上面放着三世佛,佛堂内有片地板盖着,上面设着供床。你有些紧急之事,可来这里躲避。’小弟那时听说,记在心里。今日本县知县,差我和雷横两个来时,没奈何,要瞒生人眼目。我只怕雷横执着,不会周全人,倘或见了兄长,没个做圆活处,因此小弟赚他在庄前,一径自来和兄长说话。”

雷横见说要拿宋太公去,寻思:“朱仝那人,和宋江最好。他怎地颠倒要拿宋太公?这话以定是反说。他若再提起,我落得做人情。”

——主要技法:点面结合和伏笔照应。对三个点上人物的描写,真的精彩。朱仝、雷横两个主角,加上宋太公一个配角,戏演得有板有眼。抓宋江,“这是人命的公事”。但明白人一眼就看出就里:三个人,一个明知藏身之处却指东打西,一个无心抓人乐得做顺水人情,一个装模作样任凭你搜。虽然心里各自打着小九九,却是彼此心照不宣。三个重要人物形象个个鲜明突出,这就是“点”上描写的功夫。特别是朱仝,口口声声奉命行事,却私会、“周全”宋江,这个“义”字,配给他那是当之无愧。至于其它人物,皆是面上的呼应,顺手交代即可。

再看看朱仝私会宋江的那一番话,宋江听了放心,读者看了明白,这就是伏笔的效果。

武松醉打蒋门神(第二十九回):施恩听了,想道:“这快活林离东门去,有十四五里田地,算来卖酒的人家,也有十二三家。若要每户吃三碗时,恰好有三十五六碗酒,才到得那里。恐哥哥醉了,如何使得?”

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

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的蒋门神在地下叫饶。

——主要技法:悬念与对照。特别是醉与不醉,写得有意思。对施恩,是“恐哥哥醉了,如何使得?”;对蒋门神,则是“心里先欺他醉”。这些描写,其实都是为武松醉打设下悬念。结果是“恐哥哥醉”的,“见武松赢了蒋门神,不胜之喜”;“先欺他醉”的,“打得在地下叫饶”;“吃三十五六碗”的,打的淋漓畅快。以至于“快活林一境之人,都知武松了得,那一个不来拜见武松?”真的是一“醉”惊伏快活林!

这一节,蒋门神外强中干、前倨后恭,武松一身正气、威风凛凛,两相对照,可谓相得益彰。

李逵斧劈罗真人(第五十三回):李逵听了,叫起来道:“教我两个走了许多路程,千难万难寻见了,却放出这个屁来!莫要引老爷性发,一只手捻碎你这道冠儿,一只手提住腰胯,把那老贼道倒直撞下山去!”戴宗瞅着道:“你又要钉住了脚!”李逵道:“不敢,不敢!我自这般说一声儿耍。”

李逵抢将入去,提起斧头,便望罗真人脑门上劈将下来,砍倒在云床上,流出白血来。李逵看了,笑道:“眼见的这贼道是童男子身,颐养得元阳真气,不曾走泄,正没半点的红。”李逵再仔细看时,连那道冠儿劈做两半,一颗头直砍到项下。

——主要技法:对照与伏笔。戴宗、李逵下寨请公孙胜上山,罗真人本是有意放弟子去的,却显然不满李逵的愚蛮,故意使了分身法术,让李逵着道,以便教训得他服帖,为公孙胜先行立威。那李逵还真是个莽汉,当着戴宗的面唯唯连声,背地里却全然忘了“不敢”的态度,由着性子斧劈。但令李逵百思不解的是,“颐养得元阳真气,不曾走泄,正没半点的红。”。他不知道,因为是“真人”假身,自然如此。而对于李逵,“斧”是随身兵器,“劈”是惯用手段,不“劈”,就不是“黑旋风”了。两个人物,一个洞若观火,一个愚钝可爱,对照鲜明。

至于李逵因惹怒罗真人被真人施法捉弄,后来误陷在蓟州牢里,也是对前文“我打死了殷天锡,却教柴大官人吃官司。我如何不要救他?今番并不敢惹事了。”这一伏笔的情节照应。 

不用再举例,《水浒传》之人物描写艺术已经可见一斑。“倒拔”“智取”“怒杀”“义释”“醉打”“斧劈”,哪一段情节不是栩栩如生?哪一个人物不是跃然纸上?看来,写作之事,既要用心良苦又不能见一丁点刀削斧凿的痕迹。自然与否、生动与否,全在作者精心谋划。《水浒传》描写之功,可谓“只着一字,得尽风流”!

 

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本,明代杨定见修订本,明代袁无涯刊行。

 

(作者系江陵中学办公室副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荆州市刘先海名师工作室成员)


 
版权所有:www.manbet3.net ,鄂ICP备17029726号-1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地址:manbetx口碑优秀,邮编:434020,电话:manbetx口碑优秀 ,QQ:137308262,289503636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