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告:
 

名师工作室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名师工作室 > 刘先海工作室 > 正文

弦凝指咽,别有深情 ——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学习细节描写

发布时间:2017-03-01来源:作者:阅读量:

弦凝指咽,别有深情

——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学习细节描写

 

田 宇

 

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河里最纯净的一脉,引导学生涵泳古典诗词里精彩的细节,可提升其描写能力,其作文可因恰当的细节而更显生气,更富神韵。

关键词:细节  神韵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环境描写


 


不少中学生的记叙文平淡无味,其主要原因是缺少细节描写。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情”的艺术境界。

当前,不少教师热衷于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经典,希望学生从中取到细节描写的真经。此举无可非议,不过,如果我们另辟蹊径,也可欣赏到别样风景。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河里最纯净的一脉,徜徉其间,总使人沉醉不知归路。很多时候,我们醉心于其宏大与深远,而常常忽略其精致与细微。引导学生涵泳古典诗词里精彩的细节,可提升其描写能力,而学生作文有了恰当的细节,会更显生气,更富神韵。

一、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动作描写抓细节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不少经典的动作细节,试举例赏析。

先看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七绝,看似平淡,而细读来却意味无穷。其最动人处,莫如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此二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使得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尤显厚重。书封之际,似已言尽;但当捎信人就要上路之时,却又忽然感到太过匆忙,担心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动作,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虑。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耐人咀嚼,极具典型意义。学生作文,常写离别场面,若能有此等动作描写,必使其文增强极大张力。

再看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此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通过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上片写荡完秋千的情状,下片抓住少女突见陌生来客的连续动作,展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她荡完秋千,本已十分疲乏,可园子里突然闯进一个陌生男子。“袜刬”,仓促之间,来不及穿鞋。“金钗溜”,无暇梳理头发,慌乱之中,金钗坠地。“和羞走”,满脸羞涩,低头小跑。“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更是绝妙。“回首”,是指少女想见来客;“青梅嗅”,则是一种掩饰,一种矜持——不敢也不好意思正面去见。至此,惊惶,羞涩,好奇,词中那位少女微妙、细致而复杂的心底波澜,已由这一组细小的动作镜头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令人拍案称绝。

再看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乃传神之笔。“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索然无味了。而“惊坐起”三字,正生动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赫然可见。此一动作细节,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耐人回味。

无独有偶,白居易《无题》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与上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所写。“枕上忽惊起”表现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颠倒着衣裳”这一动作细节,看似夸张,实则再现诗人当时急切的情态,真切感人,十分传神。

秦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中“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写女主人公黄昏时独登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真乃神来之笔。一般人爱花赏花不过是“看花”、“折花”、“簪花”,大多把对花的爱赏之情变成了带有目的性的处理了。而从“手捻花枝”,接以“放花无语”,又对“斜晖”,委婉含蓄,哀怨动人,充分体现了秦词本质纤柔婉约的特点。从“手捻花枝”到“放花无语”,是如此自然,如此不自觉,而全出于内心中一种深微的感动。当其“捻”着花枝时,其爱花是何等深情,当其“放”却花枝时,其惜花又是何等无奈。而“放花”之下,乃继之以“无语”,正是因为此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中的一种幽微的感动。“对斜晖”三字,更增一种伤春无奈之情。“放花无语对斜晖”,七个字中只是极为含蓄地写了一个“放花无语”的轻微动作,和“对斜晖”的凝立的姿态,却隐然有一缕极深幽的哀感袭来。继之以“此恨谁知”,使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幽恨。既慨叹春光催人易老,又感伤人生离多聚少。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好个“闲敲棋子落灯花”,只写一个细小的动作,而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划得细致入微。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却用来敲打,正体现了诗人孤独而苦闷;“闲”说明无聊,也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人在孤寂焦虑时,往往会下意识地做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像是有意要弄出一点声响去打破沉寂,“闲敲棋子”,正是如此。“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等待时长的情形,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之意。尤其是敲棋这一动作细节,包含了无限意蕴。

久别重逢,是人类普遍的生活现象之一,也是文学作品习见的表现题材。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写的是多少回自己在睡梦里与恋人欢聚相见,今天真的重逢,却又难以相信,所以点亮银灯,一次又一次地照看,唯恐还是在睡梦里相见。只着这一动作细节,词人情思委婉真切之情状,跃然纸上,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由此可见艺术创作中捕捉典型细节的重要,而深入品读这些经典细节的韵味,乃学生习作摹写的重要前提。

二、弦凝指咽,别有深情——神态描写抓细节

古典诗词中精彩的神态细节,大多细腻感人,含蓄蕴藉,试举例赏析。

先看白居易《夜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本诗表现音乐之美,美在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此处无声,非真的无声,听者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诗人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美妙。《夜筝》全力贯注的这一笔,正是《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疑绝,凌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涉及叙事时,绝句不可能像叙事诗那样把一个事件展开,完整铺陈。诗人在这里对音乐的描写只能取一顷刻,使人从一斑而见全貌。而“弦凝指咽声停处”的顷刻,有着丰富的暗示性,它类似乐谱中一个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

再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末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雨横风狂,催送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伤心无奈,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的丈夫,可是望而不见,眼中惟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发问,可惜花儿不但不语,反而像故意抛舍她似的纷纷飞过秋千去。人不见,花飞过,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她不可能不伤心。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怅然若失的神态。景与情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整而邈远的意境。

再读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词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的激动与惊喜,也没有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此梦境,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令人感到无限凄凉。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流。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已不复存在。一个“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神态细节,包含了多少沧桑、多少凄怆。

白居易《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诗人用了一个日常习见、颇具情趣的细节:“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少女看见了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谁料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欲语低头笑”既表现了少女的无限喜悦,又表现了少女初恋时的羞涩。“碧玉搔头落水中”又进一步暗示了少女“低头笑”的激动神态。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态细节精心刻画,一个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见于读者眼前。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另外,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也都是神态细节描写精品,此处不一一赘述。

三、春气回暖,虫声透窗——环境描写抓细节

古典诗词中的环境描写,因篇幅所限,不能面面俱到,诗人往往选取一二个典型意象,细致描摹,所谓一叶知秋。现举例赏析。

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他在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时,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因而引起读者许多联想。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同时也暗暗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怀着真情抒写独特的感受,又以别致的细节突出环境的特点,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末二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诗人运用了典型示范的笔法来强化春色迷人的主题,其运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虫声,这虫声本来已是够清脆悦耳的了,再让它通过“绿窗纱”,似乎将它过滤了一遍,将那些不规整的杂首全都清除掉,剩下的当然全是乐音了。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显清新,又有欣悦之意。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春气暖”,“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选一“虫声”透窗的细节,而表现春气回暖的大环境,让人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及生命的颂扬,其诗句构思和艺术表现都十分新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末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一细节特写,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雪地上曲曲折折的马蹄印,使读者想到,友人分别时一步三回头,久久不愿离去的凄凉场面,或是作者因思念朋友,伫立风雪之中,凝望雪地上朋友走后串串马蹄印的情形。此处表达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可谓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唯见江心秋月白”,以江心冷月这一典型细节,显示秋夜景色的静寂寥廓,衬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从而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可见,精彩的环境描写,常选取典型意象,细致描摹,以细节胜,使读者从一斑而见全貌,极具神韵。
综上所述,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若能抓住那些传神的动作细节,细腻的神态细节,生动的环境细节,涵泳玩味,我们的文学素养会不断提升,描写叙述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⒈《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⒉《宋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⒊《唐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系江陵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荆州市刘先海名师工作室成员)


 


 
版权所有:www.manbet3.net ,鄂ICP备17029726号-1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地址:manbetx口碑优秀,邮编:434020,电话:manbetx口碑优秀 ,QQ:137308262,289503636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