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告:
 

教学科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课题 > 正文

在“实”字上下功夫,在“新”字上做文章

发布时间:2015-08-31来源:作者:李清成阅读量:


——江陵中学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三年来,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实验中,我校大胆探索,认真总结,在“实”字上下功夫,在“新”字上做文章,学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做法,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充分肯定,我们的经验,受到了课题组专家的高度评价。下面从主题教研、教师培训、“精彩课堂”、制度创新和教研文化等五个方面进行汇报。

 

第一部分  主题教研:在蝶变中转型

2010年3月,我们在全省率先提出了“主题教研”思路。那么,主题教研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主题教研与常规教研是什么关系?主题教研如何推进?主题教研带来了哪些变化?

一、主题教研提出的背景

主题教研的提出源于新课程和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新课程背景下,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也日益凸显,研究问题,成为推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为此,我们率先在全省提出了以问题为主题的校本教研,即主题教研。

二、主题教研与常规教研的关系

与常规教研一致的是,主题教研也关注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

与常规教研不同的是,主题教研研究对象主要是“问题”与“学生”,而常规教研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案”与“教师”;主题教研的内容是课堂教学但又不局限于课堂,它从课堂中跳出来,向源头上溯,向归宿下行,即始于问题的发现,致力于问题的解决;主题教研的形式一般是对某一问题的探讨,而常规教研常常是对教学行为的设计与评价,即听课评课。

三、主题教研的推进策略

经过近一年的实验研究,我们制定了主题教研的活动规范,并进而确立了主题教研的基本流程:征集问题——确立主题——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设计观察表——课堂教学——课堂观察——课后反思——二次设计——形成意见——撰写案例——跟进创新。事实上,一次主题教研并不一定具备十二个完整的流程,但只要是围绕问题展开、基于问题解决的活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主题教研。

十二个流程中的三个流程,我们特别解说一下。

首先,关于“征集问题”和“确立主题”,我们整理出三条经验。

一段时间以来,对于怎么提出问题,老师们感到十分困惑,校长李大春同志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大家群策群力,就“问题”展开思考。经过讨论,有了下面的三条经验。

一是总结出提出问题的六个领域:内容与节奏、主体与角色、程序与细节、方法与手段、组织与形式、知识与能力。

二是总结出发现问题的五个方向:基于问题意识的主题教研,多问“为什么”;基于问题情境的课堂教学,抓住“为什么”;基于问题解答的个别学习,回答“为什么”;基于问题分析的教学评价,解决“为什么”;基于问题归纳的教学小结,反思“为什么”。

三是总结出产生问题的五个渠道:学生问卷、教师困惑、集体备课、教学现场以及学习交流。我们把从以上方面搜集的问题加以整理,提炼出学期或学年的研究主题即教研主题。

其次,关于“集体备课”,我们整理出三条要求。

长期以来,集体备课叫声响,收效低。常常是几个老师聚到一个办公室,三三两两,就某个临时产生的教学问题互相请教,所谓“集备”,徒有虚名。如何改变现状,提高实效性?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探索,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力求从“来不来、搞不搞、好不好”三个方面解决问题。

一是改变教研环境,让老师们离开办公室到“头脑风暴室”开展活动。所谓“头脑风暴室”,即每一个人都可以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地与同伴进行急风暴雨似的争辩的会议室。在“头脑风暴室”里,大家抢先发言自由说话。在这里,没有假大空,只有真善美;只有问题和观点,没有平民和权威。

二是明确活动要求。我们提出必须全员参加、全程参与、全体受益,即“三全主题教研”。 全员参加,强调了活动的普及性,“一个都不能少”,这就解释了在平时的主题教研活动中,为什么我们要实行严格的考勤。全程参与,强调了活动的连续性,“一分钟都不耽搁”,这就解释了在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之前,为什么要有具体的分工,为什么要作好主题教研活动的过程记录。全体受益,强调了活动的实效性,“一个都不是旁观者”,这就解释了主题教研与传统教研的一个根本区别——价值取向不同。“全员”的要求,解决的是“来不来”的问题,“全程”的要求,解决的是“为不为”的问题,“全体”的要求,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推行“三案”作为主题教研的支撑材料,即“主题教研活动案”“课堂教学探究案”“教学复习检测案”。“三案”的共同特点是“问题”。

三是改进评价措施。对主题教研活动实行“捆绑式评价”,将个人表现与教研组教研津贴、评优结合起来,说白了,就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试想,有谁愿意因为一个人的失误而让全组受到牵累呢?

第三,关于“课堂教学”(教学现场),我们整理出五条意见。

课堂教学存在的“少、慢、差、废”现象,同样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提出了五条整改意见。

一是强化“先学后教、少讲多学”的教学理念,二是强化、固化小组学习的形式,三是倡导“多设问、多质疑、多举手、多演板、多鼓励”的互动方式,四是实现“精选精练、当堂练习、面批面改”的效果,五是进一步突显“问题意识”。

第四,关于“课堂观察”,我们整理出两种方式。

课堂观察是在传统“听课评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概念,新课程背景下的主题教研,要求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以课堂观察方式跟进教学现场评价。于是,我们整理出两种方式。

一是一般性评价,即主要从教学现场师生行为的各个环节上进行量化评价。

二是诊断性评价,主要针对“问题”的设计与解决进行量化评价。

两种评价,前者是横向的,后者是纵向的。这里,有一个技术性问题,即观察量表的设计与使用。设计必须依据观察的内容和目的灵活变通,使用的基本原则是凭数据说话。试举一个观察量表的实例如下:

观察表二      指导时机恰当性

指导时机

有几次机会

实际指导次数

恰当几次

超前的几次

滞后的几次

导入环节

 

 

 

 

 

学生分组实验环节

 

 

 

 

 

讨论交流环节

 

 

 

 

 

总结归纳环节

 

 

 

 

 

该观察表用于《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现场。

四、主题教研的积极效应

主题教研不仅是教研形式的转型,更是研究思想的革新。主题教研带来的不仅是校本教研的新面貌,更是课程改革工作的新局面。

1.大大增强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师教研、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和教研活动实效性不强,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两大难题。为寻求突破,一方面,我们紧紧抓住了“评价”这个支点,变过去重“到不到”为现在的重“为不为”,变过去“只重课堂不重教研”为现在的“既重课堂又重教研”,变过去教研活动的“走过场”为现在的“搞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了“奖励”这个扛杆,坚持实行“三评一奖”,一评教研活动有无文本成果,二评教研活动有无设定主题,三评教研活动所研究的问题有无价值,并每月奖励优秀教研组、备课组与先进个人。重实效与重奖励的评价办法,激发了广大教师教研的热情,提高了教师们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

2.有利地促进了学习型组织建设。以“问题意识”为标志的主题教研,迫使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以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问题展开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进一步促进了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解剖和检讨。以前,教师的任务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现在,教师的工作是研究,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自我。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提高,在研究中成熟,已经逐步成为江陵中学教师生活的一种常态。

3.有力地促进了管理机制的创新。主题教研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同伴互助,因此,团队精神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创造人人说话的自由空间,我们进一步扩大学科备课组的职能,强调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主题教研。为了营造说真话说实话的最佳环境,我们设立了“头脑风暴室”,提倡老师戴假面具以知无不言。为了加强沟通提升协调功能,我们整合处室,建立了“科教中心”“德育中心”“校务服务中心”等三大中心,较好地消除了各自为政的现象。为了提高执行力,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党支部的职能,建立了五个支部,突出了党员干部在校本教研中的积极带头作用。

4.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的转型。“新课程,新教育,新江中”的办学实质,就是追求教育的“本源、本质与根本”,“三本”思想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注重学生的成人。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正是江陵中学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的实践主题。新的教学研究观,为校本教研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资源。因为我们始终抓住了三维目标的方向,抓住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抓住了“问题意识”这一着力点,抓住了能力提升这一关键点,抓住了学得好不好这一根本点,所以,我们的校本教研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我们的教研实现了从常规教研到主题教研的华丽转身。教学相长、知能并重的理想在主题教研活动中得到了具体而微的演绎,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有效课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发。一种“重价值、重能力、重生成”的新型教研文化正在江陵中学校园孕育生成。

总之,通过对传统教研的深刻反省和艰难自剖,我们完成了校本教研的重要转型。

 

第二部分  教师培训:在熔炉中成长

当前,江陵中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是思想解放不够和业务能力不足。这两个问题,严重制约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有效提升教师能力,我们实施了“千日破关”强师行动、“周末课堂”、“师生同考”、“青蓝工程”、“首席教师”等教师培训计划。

一、“千日破关”强师行动

与荆州区教师“千日破关”强师行动计划一致,我们制定了《江陵中学“千日破关”强师行动实施方案》,以三年为周期,以突破“教育理念更新观、信息技术运用关、教学能力提升关”为基本目标,以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以过关检测和量化考核为推进措施,大力开展以校本研修和校本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教师教育,在过“三关”的基础上,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1.突破教育理念更新关。一是开展“读理论书籍、诵名篇经典”活动,开办“读书论坛”“读书征文”等四项活动。二是积极“外引内联”,开办“新江中讲坛”,举办“校友论坛”等四项活动。通过一系列培训,牢固树立“先学后教、少讲多学、精讲精练”的教学观。

2.突破信息技术应用关。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项硬指标,要求教师人人达标过关,具体包括晋级培训和过关考评两方面内容。

3.突破教学能力提升关。本项培训主要包括教师学习、校本研修、课堂开放、综合评教、新课程实践等五个方面的活动。

以教师学习为例,主要抓好三件事。①启动“教师成长与创业计划”,重点落实“12345”青年教师学习工程,即“写10篇教学反思(或论文)、辑20篇教育博客(或教育叙事)、读30篇精美文章(或3部好书)、听(或上)40节有效教学课、做500道学科习题”。从2010年起,30岁以下教师必须参加高三质检同步考试,考试成绩记入教师业务档案。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五个一”基本功训练,即“说好一口话、写好一笔字、上好一堂课、写好一篇文章、组织好一次班团会”。③在集中培训基础上,举行中青年教师“三项基本功比赛”,即普通话、硬笔书法、计算机基本操作比赛。

二、“周末课堂”(教学研究能力培训)

每年11至12月的每个周末,我们对全体在岗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下午听报告、交流经验,晚上写作实践。通过专家讲座、经验交流和写作实践等形式,指导教师学会教育教学(管理)叙事、教育教学(管理)反思、教育教学(管理)案例、课堂观察报告等的写作,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三、师生同考(中青年教师能力水平测试)

每年5月最后一周,组织学校38岁以下在岗教师及在江中工作未满三年的教师参加能力水平测试。主要内容为高考考试大纲规定的学科内容(高考试题)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内容,卷面测试时间和卷面分数与学科高考要求相同,测试结果作为教师业务档案的重要内容,与教师年终考核、评先晋级等挂钩。连续两次测试优秀者,岗位评聘优先,测试不合格者,第一次写出书面学习提高计划并实施,第二次停职学习培训一学期。

通过以上培训活动,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理论修养,使教师迅速跟上新课程实验的步伐。同时,通过实施“方阵晋级”工程,打造递级上升教师团队。

本学期我们还将重点推进“青蓝工程”和“首席教师”活动,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让江陵中学的每一位教师,都得以在知识的熔炉中锻炼,逐步成长。

 

第三部分  “精彩课堂”:在完美中绽放

为了检验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为了观察校本教研带来的新变化,我们倾力打造“精彩课堂”。

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高一年级每位教师都必须执教一节新课程教研展示课。展示课统一在学术报告厅举行,通过出海报拉开架式,通过搭舞台提升格调,通过拍照摄像营造气氛,通过制作光碟敦促自剖,通过多维评价鼓励创新。校长上台了,因为身份不能降;老教师上台了,因为位份不能丢;青年教师上台了,因为机会不能错过。第一轮展示活动为破冰之旅,第二轮展示活动为提升之路,第三轮为普及之歌,即将开始的第四轮,为个性舞台。2012年10月,展示活动又将深化一步——在平行班教师中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比赛。正如一位老师所言,每一次教学展示,都是一次化茧为蝶的痛苦蜕变,一次展示下来,总要流一身汗。老师们因此将“精彩课堂”形象地称为“流汗的课堂”。

过去三轮“我的精彩课堂”评优,祛除了职业倦怠和心理惰性,让优秀教师体验到了被推崇的自豪感,让没上榜的教师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原有的教学平衡态被打破,新的平衡态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形成。

在校长的亲自策划下,“精彩课堂”成了校本教研的试金石。体现集体智慧的教学现场和彰显公正公平的诊断性评价,为江陵中学的有效课堂揭开了新的一页。

从“精彩课堂”起步,走出两名国家级教学能手。一是青年老师刘金国代表荆州市参加“第九届全国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一举夺得金奖,二是青年教师关锋在“第十届全国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中再夺全省第一,即将作为湖北省代表参加全国物理创新教学大赛。在两位教师的带动下,一批中青年教师从“精彩课堂”舞台上脱颖而出,在全省开展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校有13名教师获得市一等奖,是省内获得一等奖最多的学校之一。

当然,课堂的精彩是相对的,完美的课堂更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唯愿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尽其所能,在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完美绽放。

 

第四部分  制度创新:在镣铐中跳舞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口头约束往往是没有效力的。制度是各项实验的重要保证。于是,我们着手修订和研发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分三步:其一,修订旧制度;其二,研发新制度;其三,讨论并形成校本教研制度体系。

首先,修订旧制度。课程改革实施之前,学校也有一些关于教学教研的制度,诸如《江陵中学教学常规检查办法》《江陵中学课堂教学纪律要求及违规处理办法》《江陵中学教学资料管理办法》《关于强化教学过程的几项要求》等,一方面,这些文本不成体系显得十分零散,另一方面,有许多要求和办法缺乏科学性,与新课程要求明显不相适应。为了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组织专班对原有制度进行了修订,对原有制度中与新课程不相适应的条例规范等予以废除,对原有制度中部分条款可用,部分内容过时的予以修改,对原有制度体系中没有,现实需要的相关制度进行新建。

这里,举几个制度修订的例子。

1.对“老带新工程”方案的修改。根据学习型组织建设方案,结合我校教师结构特点,将原“老带新工程”提法,改为“青蓝工程”,以更突出培养目标。同时,从培训内容和培养对象上,作出较大地调整,以突出老、中、青教师队伍更好地衔接性。新方案的一个最大更改,是对指导教师从“资格认定和权利与待遇”两个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予了更高待遇,从而使“青蓝工程”的成才导向更加明确。

2.对“新课程教师学习培训方案”的修改。将此方案改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与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是从大方向上与项目推进的策略统一,以课题形式规范教研和学习;二是从具体内容上,充实学习内容,提升研究目标,站在制度建设的高度,建立更加规范科学的机制。这些修订,使全方位的教师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3.对“教学常规检查办法”等条规的修改。原有的“检查办法”,主要是针对“备、教、批、辅、考”等环节的常规要求,既缺乏校本特色,更缺少实效性,特别是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我们经几次修改,制定了《江陵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江陵中学主题教研活动规范及流程》《江陵中学教研组教研活动规范》等制度,从内容到形式,多方面对原制度进行了修改,使现有制度更有时代特色,尤其是突出了以“主题教研”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特色,从课前教研、课中展示、课后反思等多方面、立体地进行规划和设计,使教学研究和评价,更加规范、科学、富有实效。

4.对原有制度体系中缺失的部分进行了增补。为了与学校整体构建一流教师队伍的培养目标一致,制度新建过程中,我们增补了《教师学习评价制度》《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研工作评价制度》《制度建立与执行的实效反馈制度》等内容,使对教师成长的要求更加细化、深化、科学化。关于“三案”撰写格式要求、关于“课内比教学”活动、关于“我的精彩课堂”展示活动、关于“千日破关强师行动”活动等的要求,使新制度体系更加富于时代性,更加突显校本特色。

5.对原有制度体系中过时的部分进行了废除。有些制度,明显已经不合时宜,已经没有多少可以利用的地方,我们果断地进行了废除。例如,“江陵中学教学管理‘六制’”“江陵中学课堂教学评分表”等,因为新建了“有效教学管理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观察量表”等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原有的制度就予以废止。

再举一个关于制度形成的例子。

《主题教研规范与流程》中的“问题征集”这个过程被确定以后,对于如何征集问题,一段时间内,我们感到比较茫然。有的由备课组长提,有的由教师提;有的从某个教学章节中提,有的从某次练习中提……凡此种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片面性。在校长和课题组专家的进一步指导下,我们逐步明确了问题的方向,从而总结出上文所说的产生问题的六个领域、五个方向及五个渠道。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制度建设因其特殊性,必然有一个建立、修订、创新的过程,成熟的制度必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制度构建过程和自下而上的制度反馈机制。现行的近30种校本教研制度,每一种制度都是经历了初稿、讨论、修订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省项目组出台的《关于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指导意见》,从宏观上保证了我校制度体系的正确方向。

对于制度的执行,我们总的原则是就事论事、赏罚并举。

这里也举一个例子。

对于教研活动的执行情况,我们提出了“等级积分”“捆绑评价”的方式。

所谓“等级积分”,是针对常规教研而言的。以往,由于缺乏过硬的评价指标,教研活动常常流于形式。为了促进“有效教研”的实施,我们研究制定了《教研活动(集体备课)量化考核细则》和《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记载表》,每一次教研活动都由一名中层干部和一名副校级领导蹲组,活动过程实行签字认定,活动效果实行签名评分(量化分满分为100分,评价等次分ABCD四等)。评价结果一月一汇总,公布在科教中心网络平台上。

所谓“捆绑评价”,即只要有一人次请假、旷会或者有一次教研活动无明确主题,都要扣除全组活动量化分,即个人表现与全员表现实行捆绑。这样一来,该教研组(备课组)当月活动得分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评价等次。

学期末,我们从教研活动、教学常规等七个方面,对各组积分进行统计,按总积分评出相应等次,总积分依次在85分以上、70分以上、60分以上、60分以下,分别给予教研组(备课组)为优秀、良好、一般、差的等次认定,再分别给予相应奖励。被评为差的教研组,不发放奖金,同时,在全校予以通报。被评为优秀等次的教研组(备课组),直接作为第三届学校优秀团队正式候选集体,同时也直接作为年度教学质量奖的先进集体。

制度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执行制度就是戴着镣铐跳舞。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痛并快乐着。

 

第五部分  教研文化:在积淀中升华

什么是教研文化?为什么要重建教研文化?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认识到,在校本教研的道路上,凭经验办事,是没有生命力的。有了经验,还必须使其上升到文化层面。于是,我们开始着手经营教研文化。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从思想观念方面夯实教研文化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重建教研文化的第一要务,是创新思想。

首先,更新办学理念。我们在传承“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理念基础上,适时提出了“新课程、新教育、新江中”的新理念,进一步凸现现代化、示范性、个性化的本质内涵,突出致力于师生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价值取向,突出向上、求进、有为的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

其次,创新管理平台。我们依托“自主?发展”德育模式,成立了德育中心,践行“芯文化、新视界”的管理理念,成立了科教中心,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成立了校务中心。湖北大学叶显发教授说,江陵中学创新型管理模式已经进入了一个高端范畴,在全省同行中已经走在前列。

第三,创新评价机制。我们制定了领导干部、教职工及班主任绩效考核办法,严格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坚持每月考评,实行“学生评老师、老师评干部、家长评教风、社区评学校”的四评议活动,所有评议结果及时公示。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办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

思想观念的变革夯实了教研文化的基础。

二、从校园整体环境方面营造文化氛围

为了让校园环境更加体现荆楚文化底蕴、为了在环境方面营造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对环境进行了大力改造。

在原有劝学墙、圣哲园等设施的基础上,学校先后翻修篮球场、羽毛球场,使体育课教学现场有了更加赏心悦目的空间;修建“每日十省”文化走廊、“文曲江中”文化坊和孙叔敖桥,使地域文化与教研文化相得益彰;设立了两个大型电子显示屏,使教研文化有了对外宣传的窗口;还筹集80万元资金建成了两个通用技术(汽车模具)实验室、筹集近100万资金改造了信息技术教室,使教研文化进一步向纵深拓展。

现在,每当看到矗立在操场西边楼顶上的“最是书香能致远”几个大字,总能让人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江陵中学在建设教研文化方面的独特匠心。

三、从课程开发方面发掘教研文化新的增长点

教研文化如何创新求突破,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新课程在原有九门学科的基础上,拓展了综合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学习内容,学生和家长普遍担心学习负担过重。怎样在落实课程标准与减轻学生负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成为我们的一个研究重点。为此,2010年暑期,我们组织科研力量攻坚,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认真落实课程标准。我们严格按照省里的要求,按上限标准设置高考科目、按下限标准设置非高考科目,任何时候不搞两张课表。

二是积极研发校本课程。为了落实非高考科目教学,我们对文科和理科教材内容进行了筛选整合与重编,开发了文综和理综6套校本教材,增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省课改办方斌主任肯定说,江陵中学教材的二次开发,为全省解决非高考学科教学的难题找到了突破口。

校本课程文化的创立,为教研文化发掘出新的增长点。

四、从教学风尚方面寻找教研文化与教学行为的结合点

好的制度与文化需要行为跟进,如何找到教研文化与教学行为的结合点,我们颇费心思。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的事情是十分紧迫的。一是学风,二是教风。

为了端正学风,我们狠抓班级德育,确立了“自主?发展性”德育新主题,提出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办法。

一是改变德育评价方法。为使德育评价由虚变实、由软变硬,我们把班级德育评价纳入了高考绩效评价,纳入了教师综合业绩评价。现在,我们的德育工作在班主任绩效工资、教师绩效工资中有了突出反应,一岗双责不再是一句空话。

二是充实班级德育内容。为使德育工作推陈出新,我们把班级创“五好”、学生争“十优”作为班级德育目标,把“雅、格、毅、省、孝”的“五字”德育文化作为校本德育课程的具体内容,狠抓落实,德育成效与班主任津贴挂钩。

三是创新德育管理模式。为使德育工作由呆变活,我们探索了“三个四”德育管理模式,即搭建了“家校联系信息化”、“校园绿色电子网监”等四个信息化平台;确立了“五好十优”班级评价、“四级三组”常规值日等四项管理制度;拓展了每日“十省”、有序放学、课间跑操、特长项目等四项德育实践活动。

育人模式的创新,有力地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一手抓学风,一手抓校风,这是我们不变的宗旨。当前,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不协调的现象,上“任务课”“随意课”“经验课”的老师大有人在。为了转变教风,2012年起,我们开始狠抓课堂,在全体教师中大力开展“一人听全组、全组听一人”的听评课活动,要求中层以上干部每周听课4节以上,普通教师每周听课2节以上,并及时评议交流。听评课情况每天一公布,严格与岗位津贴挂钩。

主题教研与精彩课堂、同课异构、推门听课,形成了一主三翼,有力地促进了教风建设。

五、从教学成果方面提升教研文化的品牌效应

近年来,围绕“新课程、新教育、新江中”的办学理念,我们努力解放思想,创新管理,自加压力,励精图治,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办学实力与办学影响力的快速提升,优质示范高中的优势日益凸现,一个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江中正呈现在社会面前。

一是教学成绩逐年攀升。2012年高考保持了连续四年持续增长,一本上线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文理艺体飞一本上线287人,二本上线679人,本科上线1075人,本科上线率86.5%。其中,文理一本上线184人,二本上线679人,实现了文理科上线数大幅提高的目标。学校连续四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位居全市区一中前列,成为荆州城区三大名校之一。

特别是理科省中冶南方慈善阳光班55人参考,过600分10人,上一本线49人,钱海月同学夺得全区理科状元;文科武大基地班60人参考,过600分6人,上一本线31人,周畅同学夺得全区文科状元。阳光班与基地班一本上线人数创造了全市单班上线之最,文理科上线率始终处于全市上线领先地位。

阳光班鲁东飞同学以572分的高分被飞行学院录取,贺辰昀等一批体育特长生被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录取,实现了体育高考新跨越。

二是教师素质大幅提升。我校刘金国老师和关锋老师先后代表湖北省参加了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比武大赛,并喜获一等奖,填补了建国以来湖北省物理学科无人获此殊荣的历史空白,创造了同一所学校连续两届代表全省参赛的奇迹。2012年全省“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校有13位教师获市一等奖,是省内获一等奖最多的学校之一。近三年来,我校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比武一等奖人次也位居全市第一,副校长黄虎成同志还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的殊荣。

三是学校声誉远播荆楚。学校先后获得“湖北省园林式学校”、“湖北省绿色学校”、“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示范学校”、“荆州市高中教学突出进步奖”、“荆州市最佳文明单位”、“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示范学校”等荣誉,并被省委授予“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

学校教研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高屋建瓴的眼光,没有革故鼎新的气魄,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在这方面,我们还将做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回顾过去的三年,我们虽然在主题教研、教师培训、“精彩课堂”、制度创新和教研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有益的尝试,但我们也深切地认识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创新之路,在省项目组的精心指导下,在“实”字上下功夫,在“新”字上做文章,努力开创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新局面。


 
版权所有:www.manbet3.net ,鄂ICP备17029726号-1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地址:manbetx口碑优秀,邮编:434020,电话:manbetx口碑优秀 ,QQ:137308262,289503636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