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告:
 

名师工作室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名师工作室 > 宋东映工作室 > 正文

别让历史失去诗意 ——历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

发布时间:2017-03-05来源:作者:阅读量:

别让历史失去诗意

——历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

 江陵中学   宋东映

摘要:历史教学是用语言的形式将历史学的成果展现给学生,给予知识和启发。现有历史教材概念多,结论多,叙述形式呆板,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如何通过文史结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历史课堂灵动起来?借助小说、散文、诗歌、甚至自我创作,对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和综合素质,无疑有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   文史结合

文史结合是历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唐代杰出的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曾言:“昔夫子有云‘文胜质则史。’故知史之为务,必藉于文。”修史必借助于文采;西方史学泰斗奥波德·冯·兰克曾也曾说:“历史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它必须满足学术批判上的所有的要求。但是,与此同时,历史如同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一样,它也应该给予哪些受过教育的人们以同样的乐趣。”新中国的史学大家白寿彝也说:“把我国的历史文学的优良传统总结起来,我想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六个字:准确、凝练、生动”。事实证明,无论中西,能够流传至今的史学著作除了其重要的史学价值,绝大多数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西方学者将其作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和迈锡尼文明,同时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这些都是这一优良传统的杰出体现。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现实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喜欢历史又难于亲近历史,感叹历史学习的枯燥乏味。那么我们高中历史课堂,为什么就不能与文学对话,文史结合,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让历史学习生动起来、鲜活起来,让学生产生与历史的亲近感,爱历史学历史,进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常识的熏陶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借助文学作品的力量

比如借助小说,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吸引学生的,阅读故事的时候剖析、解读小说中的历史现象就能很好的为历史课堂服务了。比如《醒世恒言》卷十八《施润泽滩阙遇友》中有这样一段:“说这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抒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在这篇话本中写的明朝嘉靖年间,江苏吴江(时属苏州府)的盛泽纺织状况,生动地反映了明时当地民间纺织业的一片兴旺景象。查《吴江县志》,小说并非虚构。该话本主人公施复本是小户儿本钱少,织得三四匹,便去上市出脱。后来渐渐发达,夫妻依旧省吃俭用,昼夜营运,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余家事载起三四十张绸机。这都反映出明代一些小商品生产者,从小本经营起家,资本急剧增殖,生产迅速发展的情形。而且已较多地使用雇佣劳动者,采用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一些纺织作坊已具备某种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再比如借助散文,读起来很轻松,语言也很有美感,完全不同于枯燥的史料陈述,或者拗口的文言文。2011年江苏文综卷就用了两段材料来考查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非常形象。一是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中的:“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二是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中:“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在这两则材料的基础上设问“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学生依据材料可以很直观地概括出正确答案——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新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二、诗歌与历史的联姻

以诗文考史论史,使学生在严谨的史料考证、理性分析中,感受到动人心弦的文字的力量,也开阔了知识的视野,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史结合能使教师教学有一定的文学性、艺术性,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而高中历史毕竟是理性的、辩证的,历史课不是语文课,无需大段引用古典诗词原文,只需一两句点睛之笔,虚实结合,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比如说唐朝的,用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看唐朝城市管理,用李白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看唐代对外关系,用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看唐朝社会生活。再比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门阀制度的兴衰;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评汉文帝削藩;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论古代交通发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论百家争鸣;太宗皇帝真神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评科举制。

不仅是古代史,讲近代史同样可以用诗词。比如讲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可以用毛泽东诗词:建国初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改革开放初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1世纪初——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三、情史交融诗意述史

不光上课的内容可以融入文学因素,课题和小标题的设计也能通过一些语言上的技巧来使上课显得更为生动。比如《落日的余晖——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近代的初曙——新航路开辟前后的西方》。比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小标题:从传统中走来,在妥协中革命,在法治下确立,在渐进中完善。通过四个小标题层次鲜明重点明确的讲清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和作用。比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分四模块探究:历史的回音——从旧外交到新外交,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历史的转型——从革命外交到国家外交,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史的舞台——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讲和平共处的成就;历史的展望——从和平共处到合作共赢,讲当今中国的外交。帮助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并分析推动外交政策演变的因素,掌握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内涵。

历史叙述有时候可以是诙谐的,比如端木赐香《那一次我们挨打了》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19世纪中期中国与英国的对比:“综合国力: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比较——西方第一号现代工业强国VS东方第一号原始农业大国;那边厢的放任自由主义和这边厢的闭关锁国;热兵器 VS冷兵器;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和东方式的绝对专制;科学的巨人VS科学的儿童;那边厢是文艺的春天,这边厢是文艺的冬天”,上课借用,读起来轻松又发人深省,笑过之后又留下沉甸甸的思索,对于晚清面临的世界形势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四、自为诗文学历史

笔者所的湖北省荆州市,从古代来说,是楚文化发源地、三国古战场,从近代来说是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沙市,历史悠久,文化古迹遗存是比较多的。以此让学生写诗作文,论古谈今,一方面加深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爱家乡的人文情怀。

如《访古探胜荆州城》:“当你乘江轮出长江三峡,过湖北宜昌顺江而下,便到了‘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荆州市。过了江堤,西行十余里,有一座雄伟壮丽的古城巍然屹立在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上,这就是驰名天下的历朝重镇荆州城。荆州又称江陵,是我国南方著名的古城之一,现荆州市政府所在地。若从她作为秋五霸之一的楚国郢都渚宫算起,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上著名的晋楚濮大战后,楚成王就在渚宫召见其大将子玉的。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郢都废弃,改为南郡。由于这里靠近长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故称江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历朝历代都重视荆州。楚国在此建都长达411年,盛极一时。南北朝时的梁元帝和五代十国的南平王也曾在此偏安一隅。三国名将关羽、周瑜、吕蒙、陆逊,晋代文武谋略兼长的大司马陶侃,唐代开明宰相张九龄、文学家韩愈、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等人,均在荆州担任过不同职务。关于荆州的战略地位,诸葛亮有评价:‘北踞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用武之地也。’所以,夺荆州的战事千百年来在这里累有发生。关于荆州的战争,恐怕不得不提起人们熟悉的‘刘备借荆州’和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了……”

历史是一门需要记忆史实的学科,在背书记忆的过程中,除了顺口溜打油诗方便记忆外,韵文述史显然更能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比如讲中国古代史,秦至明清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关系演变时可作如下概括:“始皇创行郡县制,百代都行秦政事。郡国并行始刘邦,藩辅不成反遗殃。文帝治安有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景帝削藩有晁错,亚夫平乱实权夺。武帝谋纳主父偃,推恩一策为集权。另设监察十三州,先为刺史后为牧。三国三级州郡县,此制一行三百年。晋武失策又分封,八王之乱由此生。东晋南朝有特点,另设侨州侨郡县。隋改三级为两级,或州或郡归为一。唐代州县上有道,督察地方利皇朝。安史乱后割据生,节镇太重中央轻。宋行路府军州监,文臣知州又通判,尚有一级是知县。元代行省印象园,地方省制七百年。明废行省习称省,权分三司利皇城。清以督抚治地方,随时撤换强中央。”                                              

通过文史结合,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三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技巧,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提倡。但文史结合不能违反基本的史实,也不能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实际内容。换而言之,文史结合只是用艺术性的语言来表述史实,启发思考,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必须正确处理好内容与手段的关系。做到文史结合,对教师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史结合之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必须不断积累文史知识,提高文史素养,才能运用自如。

 

 

 


 
版权所有:www.manbet3.net ,鄂ICP备17029726号-1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地址:manbetx口碑优秀,邮编:434020,电话:manbetx口碑优秀 ,QQ:137308262,289503636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