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告:
 

名师工作室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名师工作室 > 刘先海工作室 > 正文

《活着》(余华作品)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17-11-17来源:作者:刘先海阅读量:

《活着》(余华作品)课堂实录


        ——国家级实验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成果

      刘先海  执教时间:20171024

 

板块一:设计意图

 

1.即将颁布的修订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定为15个学习任务群之一,“整本书阅读”正式被纳入学校课程计划。

2.整本书阅读具有动态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具有发展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丰富审美体验、积淀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促进功能,能够有效整合语文课程内容,推动语文课程的深层变革。

3.近年来,整本书阅读开始在语文教学中萌芽,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关注并且尝试整本书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予以特别关注:一是充分的原生态阅读,二是批判性理解宗旨与内容,三是转化性写作训练。

 

板块二:课堂实录

 

师:有句话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其实,生不容易,活不容易,生活更不容易。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余华作品《活着》。

(老师展示多媒体“活着”课题。)

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著名作家余华。

生:余华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长篇小说《活着》、《兄弟》等作品被翻译成世界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等诸多国家出版。

师:你们知道余华创作《活着》这部小说的缘起吗?

(学生默然。老师展示课件,播放美国民谣《老黑奴》)

师:余华在中文版自序中说到,“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生:一首民谣就能引发作者创作一部小说,真是太神奇了!

师: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其实,作家都是有强烈的使命感的。当时,作者与现实的关系很紧张,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大家都看过这部作品,下面,请同学们把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梳理一下。第一个问题:请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老师展示第一个问题。)

生: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放荡随意,嫖赌成性,被骗输光家产,一贫如洗,沦落为社会最底层的农民,苦苦挣扎,家人一个个先他而去,最后只得与一条老牛相依为命。

师:主要情节都讲出来了,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凝练。老师提醒你思考一下:这部小说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生:讲述的方式。

师:对,讲述。讲述在小说创作中具有强烈的推进作用,是小说创作的主要形式。你能不能再提炼一下刚才的概括?

生:一个叫福贵的老人讲述他自己苦难的人生经历。

师:有人讲述,就有人倾听呀!

生:一位民间故事收集者倾听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讲述他一家人苦难的人生经历。

(老师展示多媒体答案。)

师:小说展示了哪几个时代?为什么要关注小说的时代背景?

生:国内战争,解放初期,大跃进,文化大革,土地改革,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初。

师:你梳理得很准确,欣赏小说为什么要关注时代背景?

生:小说中的人物往往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下。

师: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曾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小说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况且,人物的命运往往受时代变化和社会变迁的巨大影响。今天正好是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的日子,在十九大报告中,先后有35次提到“新时代”。试想,如果福贵一家人生活在我们这个“新时代”,他们的命运还会如小说中那样刻画的吗?显然不会,因此,小说的时代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小说人物的命运。

下面,我们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给大家制作了一个表格,请大家把整理好的关键词补充完整。

(老师展示人物形象分析表格。)

5分钟过后。)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表格,要求一名同学完成一个人物的概括和分析。

生:我第一个就先说福贵。这个名字当然取大福大贵之意,这是一种十分美好的向往和心里暗示,希望一辈子能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福贵早先是一个浪子,浪荡成性,被人设局,败光家产,被抓充军,九死一生,命途多舛,历经人世间种种苦难,家人相继离世,孤身一人,最后只落得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福贵能承受生命之重,吃苦耐劳,坚强执着,淡然达观,活在当下,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形象,是一位苦难者的缩影。

生:我来说家珍。家珍早先是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对混蛋一样的福贵不离不弃,默默承受生活的磨难与打击,忍受儿女相继死去的痛苦,最后在病痛折磨中死去。家珍贤惠,忠贞,勤苦,贫困,善良,饱受生活磨难,是中国社会最底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生:凤霞从四五岁开始经历家道中落的变故,从一名千金小姐一下子跌落为一名贫困人家的孩子,更要人命的是因为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聋哑人。为了供有庆读书,被福贵送给别人,后来逃跑回家,嫁给二喜,最后却死在产床上。凤霞勤快,善良,本分,憧憬未来美好生活。

生:二喜是一个偏头,天生残疾,在城里做搬运工,为人老实,为了娶凤霞,肯花大价钱来给凤霞撑场面,最后因工地事故被活活夹死,临死之前还喊着“苦根”。二喜为人老实,善良,本分,有家庭责任感,属于那种勤劳致富、自食其力的典型。

生:有庆是福贵的儿子。一出生就经历穷苦困扰,冬天经常光着脚上学。第一个跑到医院献血,却被活生生抽干而死。我觉得有庆很懂事,善良,只是不太爱学习。

生:苦根的命真苦,他一生下来母亲就死去了,先是二喜带,后是福贵带。经常忍饥挨饿,最后因暴吃豆子,撑死在家中。他很天真,可爱。

师:刚才,同学们对这部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简要概括,看来,大家课外阅读的时候还是很用心的。我们从小说的三要素就这部作品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下面,我们来探讨两个话题,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

(老师展示探究问题。话题一:小说的标题是《活着》,为什么要写人物相继死去?有什么意义?话题二: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与死亡?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分组展开热烈讨论,五分钟过后。)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回顾一下小说的人物先后都是怎么死的?

生:福贵的父亲是上厕所从粪缸上摔下来摔死的,母亲是病死的,福贵就是为了给母亲抓药才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兵。

生:家珍是苦死的。在众多人物中,我最同情的就是家珍。作为一名千金小姐,对福贵不离不弃,生死相依,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女性的伟大与坚韧!

生:凤霞是死在产床上的,很凄惨。

生:有庆是为了给校长输血,被庸医给害死了。

生:二喜是被水泥板给夹死了,压成了肉酱。

生:苦根先是快饿死,后来是给豆子撑死了。

师:我给大家提炼一下,请大家看多媒体屏幕。

(屏幕显示:父亲摔死——母亲病死——家珍苦死——凤霞产死——有庆抽死——二喜夹死——苦根撑死)

师:按我们常规的逻辑推理,小说应该写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顽强地活着才是,为什么给我们呈现了一根让人恐怖的死亡链条?

生:写死最终是为了写活,突出活的意义。正如作者在中文版自序中讲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人首先要活下来,才能谈得上活的意义与活的价值。因此,活着是生命价值的前置条件,没有活着这个事实,后面的一切都是虚妄的。

生:家珍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看来,在作者的潜意识中,人最重要的就是活着。

生: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与快乐,成功与喜悦,失败与痛苦,伤心与失落,无聊与平庸。

生: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与承担,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生: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小说中那些死去的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强烈的生的欲望,他们对生都充满了眷恋,对生活充满了向往,根本就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

生:死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存在状态。死只不过是从时间的隧道里走出来!

生:……

师:刚才,大家的发言相当地精彩,看来大家真正悟透了这部小说中的“生”与“死”的深刻内涵。正如大家所说,作者这样刻意安排情节,其实是想通过写“死”来突出“生”,以“死”来写“生”。“生”与“死”是生命的两种极端状态。只有经历了“死”,才能体味“生”的不易!活着是生存的状态,是生命的底线,也是生活的希望。

下面,我们来看另外一个讨论话题,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是趋利避害的,谁都不想遇到苦难与死亡,但是天灾人祸,我们有时防不胜防,有时还祸不单行,当苦难与死亡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地从天而降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请大家踊跃发言。

生:当苦难或死亡来临时,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可能感到悲伤与痛苦,甚至感到孤苦与无助。要想战胜这种孤苦与无助的伤痛,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内心深处让自己变得非常强大。

生:当今社会,人们的内心都十分脆弱,稍有不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我们要不断提升心灵的境界,增强心灵的承受力,让它变得冷静,平和,淡然,坚强而有韧劲。

生:在苦难和死亡面前,最好的方式就是坦然面对,不能自欺欺人,当生命走到尽头时,只有时间不会撒谎,时间是最公正的审判官,它能解决人世间一切苦难。

生:我们要改变对苦难和死亡的态度,就要深刻理解苦难和死亡的意义。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我们不得不走。

生:生的终止不过是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史铁生有句名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既然这样,该来的终究会来的,该走的终究会走的,选择坦然面对,是最佳选择。

生:在苦难与死亡面前,我们只有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承受,敢于担当,才能坚强地往下走,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超脱。作者在中文版自序中说,《活着》就是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重的担子,它居然没有断。在作者笔下,人就是在动物的本能和人性之间作苦苦地挣扎。

生:忍受苦难就是人生的一种修行!

师:刚才听了大家发言,我总结归纳一下,大致上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内心强大、坦然面对、勇于担当、敢于承受。下面,我们来探讨第三个话题,小说结尾这样写道:“我看到了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人夜来临。”作者这样设计结尾有什么深意?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生:小说的结尾有一个关键词“召唤”,反复出现了三次。“召唤”是一种姿态,一种呼喊,一种对生命延续的长久期待,一种对生命勃发的强烈渴求。这也是“活着”的真义。

生:结尾有一个象征性的情节设计:小说最后有两个福贵,一个是老人,一个是老牛,他们都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和死亡的考验。最令人欣慰的是,他们都活着。

生:小说还设计了一个关键词:土地。我们经常把大地与母亲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都能孕育生命,他们都有极强的承受力和持续的生命力。我想,作者的真实意图在于生命是顽强的,可以延续的,生命的链条一定不会断掉,也不能断掉!

生:大地一直是人们讴歌的对象,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生:没有热爱就没有生命。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敏锐地捕捉到了生命的真正内涵,生命需要爱来浇灌。爱不是一种誓言,而是一种持久的耐力,一种淡然的面对,一种宁静的沉思,一种平和的心静!

同学们,有人对福贵的活提出了一种十分独特的见解,说福贵的活着没有多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种近似“苟活”,常言道,“苟活不如死去。”你怎么看?我给大家拟两组不同的活法和死法:一组是余秀华和史铁生,一组是顾城和海子。大家可以结合事例加以阐释。

生:余华的一生中有三个关键词:脑瘫、残缺和摇晃。从生物体来看她的生命,确实没有多大意义,不能给这个社会创造多少物质财富,甚至不能养活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和累赘,但是她用自己摇晃的身体捕捉到了生命的意义,她追求生命的价值,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内心的欲望。她对生命的理解远远超过了一般人。

生:史铁生一辈子坐在轮椅上,用他自己的话说,生病是他的职业,创作是业余的。他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有很多次想死,也能死,但是他用强大的内心稳住了生命之舟,以参悟的方式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一直觉得史铁生没有离开我们,只是到另外一个时空世界里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生:我想起臧克家的两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史铁生悲苦的一生召示着我们:把无边的苦难化作活着的力量,活着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生:顾城有一句话风靡一时:黑夜给了我一双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我们很难揣摩透顾城内心世界的真相,但是他用利斧砍死了自己的妻子,不管是出于对爱情的绝望,还是出于对生命的厌倦,实在让人无法理解。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对精神世界的超脱,而是对生命的亵渎。

生:海子最有名的一句话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话一度成为某些房地产的广告热词。能写出这样境界的诗句的在当代诗人中确实不多。为什么他最后选择了自杀?我猜想,他内心与现实肯定有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无法排遣,他想穿越生命的隧道,去另外一个世界去追赶太阳。

师:刚才列举的这四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活法,我们无可厚非,可是,顾城和海子忽略了一个条件,就是活着是追求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前置条件,没有这个前置条件,一切所谓的对生命真谛的探讨都是虚妄的,显得十分矫情,如果他们有在天之灵,一定会后悔!小说中的福贵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可是从他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的苦难里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福贵的一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是属于每一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再一次回应了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最后,请大家说一两句关于生与死的句子,要有一定的深度,能让人警醒。

生:活着是上天给予我们最好的眷顾,它用生命的底线来考验我们的生存意志。

生:每一个今天都是我们余生中最年轻的日子,就让我们从余生中最年轻的日子开始吧……

生:死亡是生命的一种延续,只不过是从时间的隧道里走出来了!

生:苦难是活着的一种正常状态,一步步走过来,你就会更加珍惜活着的意义。

生:用笑的方式哭,用哭的方式笑!

……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梳理了余华作品《活着》的基本内容,探讨了小说的主题意义和主题价值,并深度开掘了小说带给人们的普世价值。我希望大家以这部作品的阅读为契机,推进整本书阅读,力求精神世界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富足,越来越厚重!

谢谢大家!

 

板块三:教学反思

 

这是笔者第一次尝试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在此之前,笔者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做了很多铺垫工作,比如,印发高中生阅读书目清单,坚持每周拿一节课让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坚持每周进行阅读摘抄,坚持每周写一篇阅读随笔,在课堂教学中把节选篇章与整本书进行比较教学,引导学生明白整本书阅读的优势。

在教学设计时,笔者收集了大量备课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筛选。在设计中,笔者仍然坚持小说教学的核心构件不能动摇,即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和活动环境。所以,在第一板块中,笔者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基本内容,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阅读思路。小说阅读仅处于这个层面还远远不够,因此,笔者设计了深层次的探究话题,这些探究话题有助于深层次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特别是关于生与死之间复杂的关系问题。笔者设计的第三个板块是引导学生对“活着”的深度解读,把学生的生死观提升到哲学层面,真正了解生与死的深刻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点处理还有欠缺:一是学生对生与死的感性认识还不够,引导学生对生与死的深度解读可能超出了他们的生活体验,显得有点说教意味。二是学生容易对生与死的理解产生片面化,简单化。生与死的话题很容易让学生走上单纯关注生与死的价值判断和哲学意义,很单纯地、抽象地归纳出人活着要乐观、勇敢、坚强、坦然等。


 
版权所有:www.manbet3.net ,鄂ICP备17029726号-1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地址:manbetx口碑优秀,邮编:434020,电话:manbetx口碑优秀 ,QQ:137308262,289503636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