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告:
 

名师工作室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名师工作室 > 刘先海工作室 > 正文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分析及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为例

发布时间:2017-06-21来源:作者:阅读量: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分析及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为例

 

江陵中学   刘先海

 

2017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共有9套,这是沿袭2016年的命题套数,其中,全国卷3套,地方卷6套。仔细研究近两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笔者发现高考作文题呈现出鲜明的命题趋势和变化规律。对比研究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找准高考作文命题规律,然后由果导因,逆流而上,反观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应对策略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变显得尤为重要。不然,高考作文教学就始终走不出低效化、模式化、无序化的怪圈。

近两年来全国高考作文题特点显著,聚焦立德树人,着力凸显价值引领:一是从历史到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二是从国内到国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三是从社会到个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四是从理想到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具体表现为:

1、趋向性。从2015年延伸至今,高考作文题仍然以任务驱动型作为考查的主要作文类型。命题者青睐任务驱动型作文,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可以防宿构和套作,去模式化,能真实客观地考查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是极大地拓宽了语文关注社会现实的渠道,常言道:语文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作文即表达;三是有明显的任务指令,切实学生训练的实际要求;四是增强了作文的针对性,高考作文不回避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思考社会。2015年作文题描述了女儿在高速公路上举报父亲的现实事件,引发人们的热议;2016年作文题以学生考试分数的升降来打赏为切入点,引导人们反思现实教育中的流弊;2017年以选配关键词形式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这三套作文题均符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显性或隐性的标准和要求。任务指令明确,考查形式多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时代性。正基于此,任务驱动型作文在今后较长时间里,很可能会成为高考作文考查的主要类型,不仅是全国卷,而且地方卷也在逐步趋同。

2、时代性。在语文界一致获认的是,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考查语文就是在考查生活,尤其是作文。连续两年的作文都体现了“让考生跟大时代对话”的时代特点。今年恰逢恢复高考40周年。翻阅40年的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道作文题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即使作文材料本身没有显现,命题背景也都事出有因。2017年全国卷中附有12个关键词,这12个关键词既有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有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果,也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还有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反思。这些词汇所指代的内涵,或传统,或现代,或喜悦,或苦恼,但这就是你我生活的当代中国。这些关键词让我们从中寻获到了时代发展的号角与回响,在某种意义上,这也代表了祖国发来的询问,是一道属于全体年轻人的必答题。2017年全国卷二提供了6句诗词名句和名言警句让学生选择,这其中暗合了当前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件精神。“我与祖国共韶华,我与祖国同成长”,2017年全国卷三以“我的高考”或“我看高考”为副题,就是紧扣恢复高考40周年这个话题来展现高考人生四十年,所谓“四十不惑”,关键是找到了奋斗的方向与人生的坐标。2017年北京卷的“说纽带”就是对“一带一路”这一千年大计的积极回应。2016年全国卷三提到的创业故事,就是积极回应李克强总理提到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鼓励创业的精神要求。2016年北京卷提到的“老腔”就是纪念刚去世的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通俗地说,当年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会在高考作文题中有所反映。关注时事,成为高考作文备考的必然。

3、文化性。影响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有两个重要文件:一是2016年9月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二是中办和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两个文件是2014326日国务院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20149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具体版和延伸版。整套试卷充满了文化味,尤其是作文命题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魅力和语文学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2017年全国卷一中的“一带一路”和“京剧”,全国卷二的6句古诗词及名言警句,浙江卷的“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山东卷的书店经营模式;2016年北京卷的“老腔”和“神奇的书签”,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阅读”等无不文化味十足。这些关涉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文母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会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4、思辨性。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执掌言语表达。思辨是议论文写作的核心要求之一,也是高校人才选拔的重要能力要求之一。思辨性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紧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或者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权衡利弊,分析得失,左右兼顾,找到理性的、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2017年全国卷一作文要想夺高分,重在思辨,重在批判性思维。12个关键词为考生批判性思维提供了极大空间,一方面,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通过思辨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人们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和反思。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体现出一个公民应有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上海延续思辨性命题风格,2017年以“预测”为题,学生既可以赞同可以预测,比如通过研判时代风云和变化,做时代的弄潮儿;也可以反向思考,从命运不可预测的角度切入,万物瞬息万变,生活中没有发生不了的事情,只有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学生还可以从做人生的设计者入手,做生活和工作的设计者,但同时又要有豁达的态度。

5、开放性。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不再事先预设显性或隐性结论,具有更多的开放性特点。开放性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能考查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更能发现考生的个性思维与特殊的言语能力。命题的开放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维的开放性,比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一中的12个关键词几乎囊括了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中的主要大事与主要成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北京卷“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大开掘,暗合“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有利于发挥想像。二是角度的开放性,材料呈现出多个角度,且角度之间还可以相互关联,辩证思考,允许有不同意见的精彩表达,在审题过程中,一般遵循的是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由点到面的归纳思维和再由一般到个别,由观点到现实,由面回扣点的演绎思维。比如,2017年全国卷三中的“我看高考”几乎是360度的思维视角,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考生表达的时空界域十分广阔。当然,开放与限制有机结合,“开放何其大,限制何其明。”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考生,再也不像前些年那么“绕”了!

分析近两年来全国和地方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该会有强烈的震撼,必须采取积极的策略,才能应对新的挑战。

一、强化思维训练。作为高校人才选拔性考试,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它贯穿在语文学习活动的始终。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言语表达集中体现在作文中,它承载着十分重要的思维训练任务。在作文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强化以下两种思维训练:一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价思维,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逻辑标准、经验标准和美学标准)对思维成果作出评价和选择,重视证据的搜集和甄别,依靠理性的力量、逻辑的力量和事实的力量来征服人和说服人;是一种追求合理、公正和创新的现代思维方式,不仅具有价值性的一面,还有工具性的一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与创新的现代人格,以及追求事实、逻辑和情理相统一的思维技能。尊重多元、合理主见是批判性思维的精华。从价值层面看,批判性思维与多元、平等、公正、合理联系在一起;从工具层面看,批判性思维强调事实,尊重逻辑,主张审慎的推断与选择。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在于理性的判断与合理的选择,它追求的是合理性,是最合理与更合理。批判性思维是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理智美德和思维能力的结合。合理性是开放性的基础,开放性是合理性的保证。批判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解放力量,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理性的怀疑和反思的态度。开放课堂,平等交流,让思维更敏捷,这是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基石;多元思维,个性表达,让思维更灵活,这是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阶梯;多维思考,辩证思考,辩证分析,让思维更加严密,这是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关键;善于发现,勇于质疑,让思维更加深刻,这是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精髓。二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是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是指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辨别分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或工具对问题进行辨识。辨识的问题主要有三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相互依存: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准确、清晰、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培养思辨能力需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中庸》)。培养思辨能力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谨慎和谦虚的态度,愿意学习、思考的品质以及文明讨论的习惯。②讲道理、下判断要有理由,有全面收集信息的习惯。③意识到现实问题是复杂的,并有分解、分辨主次关系的初步能力。④懂得要清晰、具体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⑤有判断信息的可靠性的初步能力。⑥知道要考察信息是否足够支持自己和他人的立场和观点。⑦试图辨别自己和他人观点背后的假设、立场和视角。⑧注意寻求和对比不同观点,比较它们的根据和优缺点。

二、提倡整本书阅读。“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纵观近两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我们不难发现,作文的真功夫还是得益于阅读这个关键环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脱离了阅读,一切模式化的训练和心灵鸡汤式的强灌最终会导致学生终身缺钙,作文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也没有厚度,同时缺乏公正严谨的公民写作意识。为此,笔者认为,作文的重头戏还是要回到阅读上来。但是,当前的应试阅读呈现出浅表化、世俗化、心灵鸡汤式等功利化特点。碎片化、浅表化、精段式、鸡汤式地阅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趋势。从实践证明来看,整本书阅读可以突破这个瓶颈。即将颁布的修订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定为15个学习任务群之一。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整”是完整、整体的意思,既包括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也包括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本”是阅读的数量单位,既可以是独立的一本,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多本;“阅读”,可以是深读、浅读,也可以是精读、泛读,还可以是课内读和课外读;阅读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典籍,也可以是科学论著、学术著作。整本阅读可以祛除单篇阅读给写作带来的隐忧。整本阅读可以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全书的逻辑和内容,避免断章取义、以文害意;可以拓宽人物活动的分析背景,深刻理会全书表达的时代主题,运用数理思维和技术建构等手段,并对全书进行批判性思考,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度解读,克服浅阅读、伪阅读,避免内容单薄、视野狭窄、逻辑断链等现象的产生。整本书阅读对发展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丰富审美体验、积淀文化底蕴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整本书阅读中,既可以展现原生态阅读,也要可以进行批判性理解主旨与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转化性写作训练,把阅读向写作延伸。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这是一个问题。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从“课时观”走向“课程观”,从“机械接受”走向“自主建构”。在活动类型设计上,可以分为阅读与鉴赏课,表达与交流课等,在经典阅读选择上可以分为“文集型”整本书阅读,系列型整本书阅读,贯通型整本书和语录型整本书;在课型选择上可以是阅读课、写作课和成果展示交流汇报课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线教师在指导学生微观精读的同时,要宏观把握,高度引领,对阅读提出专题目标和阅读计划,适时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和撰写心得体会,甚至提笔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理想状态下的整本书阅读应是冲破语文学狭小格局的深阅读、深度学习,需要精读与泛读的灵活转换,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深度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对接融通。整本书阅读需要课程化,但又要避免过度结构化,要保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阅读和学习留有充足的空间。

三、关注时代热点。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不仅强调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更注重语文的学习要关注生活。当前,高考作文命题材料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线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热点。笔者的做法主要采取了以下行之有效的办法,以资借鉴:一是分话题让学生搜集资料。进入高三年级以后,笔者遴选了新媒体、道德、规则、家风、阅读、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共离单车等二十余个话题,挂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分组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张贴在黑板上,经过一段时间沉淀,然后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编印成专题资料,让大家共享。二是分专题让学生搜集资料。在高考备考前三个月,笔者分了十个专题,尽量与话题避开,相互补充,分栏让学生自行整理。专题内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社会改革、环境保护、网络媒体等,分栏内容有:名言警句、古诗词句、精彩段落、事实材料、理论材料、他人论述、例文赏析。三是每天5分钟时事演讲。利用每次语文课前5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进行时事演讲,演讲主要突现两个内容:时事内容本身和对时事的评价。在演讲过程中,允许其他学生进行现场补评或反击。四是办好班级阅报栏。笔者让学生在教室里开辟阅报专栏,上墙的主流报纸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楚天都市报》等。另外,笔者还在教室里开辟了图书角,除了月排行上榜图书外,主要是一些有一定深度的图书和杂志,比如《杂文选刊》、《杂文月刊》、《书摘》、《文史哲》、《读者》、《青年文摘》等。五是坚持收看新闻联播。高中三年来,笔者引导学生在晚上坚持收看《新闻联播》节目,让学生及时通晓当天国家大事。有时,收看重大新闻类和情感类节目,比如:《今日说法》、《新闻1+1》、《朗读者》等。通过以上方法,高三学生对社会和时事的关注度和灵敏度明显提高,在遭遇高考新闻类或时事类作文时,学生心有成竹,从容写作。

高考作文是时代的风向标,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要与学生生活的这个时代联系起来,“以手写我心”,让作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取得真正实效。

 

 


 
版权所有:www.manbet3.net ,鄂ICP备17029726号-1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地址:manbetx口碑优秀,邮编:434020,电话:manbetx口碑优秀 ,QQ:137308262,289503636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