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告:
 

教学科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课题 > 正文

高中历史讨论法实施的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发布时间:2013-11-06来源:作者:阅读量: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记一次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历史组  宋东映

【前期准备】

一、确定研究主题

1、依据课标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课程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依据考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对历史学科的要求也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能力分成四个层次:①获取和解读信息,②调动和运用知识,③描述和阐释事物,④论证和探讨问题。

3、基于现行主要教学方法的分析:新课改开展以来,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陶冶法等等。其中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非常适合高中学段的学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探究——研讨的教学模式中,如能正确运用讨论法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会起到促进作用。

4、研究课例的确定

为研究课堂讨论实效性问题,教研组征集了教学问题,确定研究课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第二课,上承《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下启《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的扩展》,是学生理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一课。学生主观上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因此政治制度也是健全完备的,这一观点是不全面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供丰富的史料,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探究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领会资本主义政治的本质,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很适合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得出正确的史论和史识。

课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问题1:历史课有效教学问题

讨论法的正确运用能有助于实现历史课程的有效性

问题2: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要求全部学生参与讨论,应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参与度和有效性

问题3: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搜集史料、理解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问题确立:通过讨论法培养学生从史实上升到史论,再上升到史识层面

要求学生通过对史实的学习和讨论,运用唯物史观得出正确的史识,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培养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计方案

1、第一次集体备课

主题确定后,全组教师围绕主题自学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2013年高考考纲;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中关于思维方法的相关理论;学习历史教学法相关教学策略;钻研教材,学习《走进高中历史课堂》等新课改书籍。组织全组教师交流学习内容,集中讨论了与主题相关的几个问题。

①史料的分类有哪几种?本课应准备哪些史料?

为增强学生讨论的思辨性,本课史料以文字史料为主,数据资料为辅。不适合漫画、影视材料,可适当采用部分图片增加直观印象。

②本课设计哪几个主要环节?

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三不讲”原则,学生本来就会的不讲,学生自己看书就能学会的不讲,太深奥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完成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环节由上课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把握。

③教学方法选择。

由课题需要,讨论法为本课重点采用方法,应以问题为主线,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讨论环节。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掌握。

2、个人设计

青年教师宋东映承担研究课教学任务,根据学情设计学案、教案、ppt课件;根据课题需要和教学过程安排设计观察量表。

3、第二次集体备课

全组教师围绕教研主题对宋东映老师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研讨、经过讨论,认为宋东映老师的教学设计比较合理,能够体现讨论法实施过程的各项要素,有利于研究讨论法实施的有效性这一主题教研课题。发挥集体智慧,对观察量表的各项要素进行了修改,根据影响讨论活动实效性的几个因素预设观察维度、观察内容,并细化为观察点,形成了修订后的观察量表系列。

三、教学实施

1、提供研究课例

1)授课:宋东映

2)时间:2013424日星期三

3)地点:江陵中学多功能会议室1

4)班级:高一(9)班

2、围绕研究案例观课、议课

四、具体要求

1、参加人员:全体历史教师

2、研讨时间:3013424日下午

3、参加人员写出发言稿,便于整理成文,进一步探讨教研主题。 

【具体实施】

  《美国联邦制度的建立》预习案

江陵中学 宋东映

【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

了解美国两党制,理解两党政治的本质。

【基础自主预习】万丈高楼平地起,请认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空白处。

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 美国独立

1)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       诞生

2)1781年,美国终于打败了        殖民军队

3)1783年,       承认美国独立

2、严峻形势

1)邦联政府:        无征税权,不掌握军队,         权力很大

2)形势严峻

①各州之间互设关卡,造成        流通不畅

②各地经常发生骚乱,           加剧

③美国在与           的贸易中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 人心所向

1)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             ,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繁荣发展。

@)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       深受          影响,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         国家。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1、制订:1787年,各州代表在       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这就是1787年宪法。

2、内容(1)联邦制体制

①规定美国是一个           国家,联邦权力高于        ,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有一定的         权。

②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任期

权力

国会









总统




最高法院




3、评价: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          成文宪法,但它仍然存在着不足。

4、联邦共和政体的确立:1789年,        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不久第一届国会也经选举产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过程

1)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形成的重要时期。

2)至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         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3)        年后,两党交替执政的局面一直持续至今。

2、影响

1)两大政党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         选举和其他地方选举。

2)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本质:           政党

 

【预习小结】

1、 本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你能找到体现美国权力制约的相关新闻剪辑吗?

3、 你存在哪些困惑希望上课时解决?

 

《美国联邦制度的建立》探究案

江陵中学 宋东映

【探究一   强国篇】

材料一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詹姆斯·麦迪逊

材料二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孟德斯鸠

思考:美国治国的原则是什么?在政体建设的过程中,哪些方面需要运用这个原则?

 

材料三 2012年3月13日,奥巴马政府克服巨大的立法挑战,公布了一份健保改革法,要求各州向全美5000万没有医保的美国民众提供配套医疗福利。2012年12月16日,奥巴马政府明确指出,并不会强制规定一致的医疗保障形式为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提供保障。相反,将允许各州在广泛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医疗福利形式。

思考:材料反映出美国怎样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材料四  同学们搜集整理的相关案例

思考:美国政治的分权制衡原则是怎样体现的?怎样实施的?请完成下列图表

                    总统(       权)

 

 

 

 

 

 

 

 

 

国会                                         最高法院

      权)                                          权)

抢答运用以下案例是否符合联邦宪法规定的相关原则?请说明理由。

材料五  美国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华尔街和硅谷,不在于空军和海军,不在于言论自由和自由市场,在于长盛不衰的法治及其背后的制度。美国强大的真正力量在于“我们所继承的良好的法律与制度体系。这是一种由天才们设计,并可由蠢才们运作的体系。”

                                  —— 《纽约时报》汤姆斯·弗里德曼

思考:今天美国的国际地位如何?

【探究二 实质篇】

材料一 在联邦宪法中,只规定了议会的权力、总统的权力、最高法院的权力、州的权力,唯独没有规定公民的权利。号称坚持“人民主权的国家,在自己的最高法律联邦宪法中,只字未提人民的权力,这是令人惊讶和不可思议的,所以它一开始就遭到公民的不满和抗议。

                     ——刘国平《美国民主政治输出》

思考:你如何看待联邦宪法的这一缺陷?为什么有这样的缺陷仍然沿用了226年?

材料二 我们认为以下原则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独立宣言》

       据美国政府统计,当前占美国总人数5%的最富的人的收入,占美国总收入的50%以上;而占总人口1%的最富的人的财富,占美国财富总量的38%,而占总人口80%的一般家庭的财富,只占美国财富总量的17%——凤凰网

思考:在美国,人人平等是否能真正实现?为什么?

材料三  按照广告商提供的数据,在不久前结束的美国大选的首轮对决中,奥巴马和罗姆尼团队在电视广告上已花费超过9.5亿美元。整个大选所花费的广告费超过6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以双方争夺激烈的俄亥俄州为例,当地电视台每15分钟就要被他们打击竞争对手的广告打断一次。正如美国人所说:总统和议员的权力都是用金钱换来的。而各种利益集团对选举的赞助当然是要得到回报的。

每一次竞选活动、每一个竞选演说,都体现着候选人素质、能力和活力;竞选演说中所发表的每一个施政纲领、发展思想、发展战略和对选民的承诺,所揭露出来的过去执政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矛盾、弊端和丑闻,都不仅使选民在思考中做出最优的选择,也使新的执政者在思考中对过去的错误、矛盾、偏差做出纠正的决心和选择。

——刘国平《美国民主政治输出》

思考:两党政治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两党政治?

材料四   总统的权力扩大也好,联邦权力扩大也好,都是美国政权结构中对权力的一种分配,这种分配原则和目的,是在分散权力的基础上,实行权力的相对集中。分散权力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专权和独裁;集中权力的目的是为了相对统一和提高效率。

     美国政府曾通过立法,要求各部门大量吸收国外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提供各种优惠和援助。美国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并不仅是欧洲自我毁灭的结果。美国跃居世界强国地位,依靠的是国内科学和工业领域的一系列独特成就,以及它对本国社会进行的谨慎的重新整合。

——【美】奥利维尔·如恩斯《为什么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

       美国不应当对帮助欧洲恢复战前形状感兴趣,它不是为了这种旧日的过时目标而战,更迫切在于为重塑未来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为之带来真正的改变。为此“民主”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国内政治秩序,由此也当然能普及于国际秩序。

                       ——【美】孔华润《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

思考:综合本课知识和上述全部材料,如何辩证评价美国民主政治?

 

【自我小结】

1  你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吗?

2  你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困惑?

3  请绘制出本课的思维导图并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详见配套资料,此处略

 

《美国联邦制度的建立》拓展案

江陵中学 宋东映

    学习历史事件不能局限于历史事件本身,还应该开拓视野,对历史事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那么,美国联邦宪法除了对美国的影响之外,对世界其他国家又有怎样的历史启示呢?你能搜集资料写一篇小论文吗?以下是三则启发材料,希望同学们还能从课外书籍和网络资源当中找到更多的论据支持你的观点。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请思考:丘吉尔的一席话反映了美国政体的哪些特征?从这句话中,你能分析一下英美政体有哪些不同之处吗?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在近代中国引起了很大反响。魏源在他编写的《海国图志》中,首次对美国宪法进行了热情介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章宗元翻译的《美国宪法》,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美国宪法中文全译本。

孙中山先生认为,美国的共和政体是灾难深重的中国应该效法的榜样。1894年兴中会纲领中的“创立联合政府”,就以美国共和政体为原型。他说,“美国达到今日这样的富强,是由于联邦宪法。”

请思考:美国宪法对近代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要世界上所有国家都照搬美国的模式是办不到的。占世界人口1/5的伊斯兰国家根本不可能实行美国的所谓民主制度,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不会学习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非洲国家也不允许别国干涉它们的内政。干涉别国的社会制度,只会造成国际动乱,特别是不发达国家的动乱。                                            ——邓小平1990

民主和自由必须根据每个国家的历史和需要分别定义,要因地制宜。所有现代的民主制度和原则都必须适合俄罗斯发展的现状、历史和传统。14年前,俄罗斯就在那样受到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主动的选择了民主。这一选择是不可改变的,我们不会回头。

——普京,2005

请思考:为什么世界上所有国家都照搬美国的模式是办不到的。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

江陵中学 宋东映

一、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第8课。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而本课主要讲美国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它是美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代表,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发展,且对我国政治制度有重大影响。本节课贯穿了英国君主立宪代议制建立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认识和理解西方政治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分别是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课程标准是“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为适应教学需要,将课前和课堂中的要求改为:“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了解美国两党制,理解两党政治的本质”,将“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放在课后完成。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已初步了解,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高中阶段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但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了解美国两党制,理解两党政治的本质。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通过分析美国政治制度的本质,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问题导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实现由重“讲”到乐“学”的转变;遵循认知规律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②案例分析法:

    提供历史材料、资料,引导学生,理性思考,通过实践演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养成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再现历史,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历史;实现强大的交互功能,提供多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浓厚兴趣中学习历史。

④探究讨论法: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协作精神与能力。

⑤讲述法、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音频视频材料、地图、史料等多种教学模具,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广阔视野中学习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美国从邦联制到联邦体制的演进过程等基本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宝贵遗产。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地、客观地看待事物,正确地对待历史发展进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的掌握与评价。  

因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尤其三权分立原则是其精华所在,影响也最为深远。 突破策略:通过查询资料、分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了解美国总统、国会、联邦法院各有什么权力,又是怎样达到制约与平衡的。

难点:对美国民主政治制度本质的认识。

学生对美国的发达程度是有感性认识的,美国民主政治对美国的发展确实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对美国民主政治进行辩证的分析,是高一学生所欠缺的在掌握上略有难度。突破策略:通过分组讨论、归纳,教师点拨,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将抽象概念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能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段著名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纽约是美国的缩影,为什么美国既是天堂又是地狱呢?

【第一篇 强国篇】

一、美国建国

请学生简述美国建国的历史,多媒体展示自由女神图片。

二、美国治国

1、展示材料,美国治国的原则是什么?

2、哪些方面体现了治国的原则?

3、展示材料,中央与地方是如何分权制衡的?

4、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分析中央机构是如何分权制衡的?

5、请学生绘制三权分立图,派代表用幻灯展示

(以上环节通过问题化教学方式,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与自主学习。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化”的课堂教学。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吹绉一池春水”,还可“激起千层细浪”,达到激发兴趣,调动思维的目的。 

6、抢答环节

以下做法合乎宪法吗?为什么?

奥巴马宣布将从阿富汗撤军4.3万人

布什总统未经国会同意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奥巴马总统任命希拉里为国务卿,并取得参议院同意

布什总统否决了一项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法案

杜鲁门因下令在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被国会免职

20129月,最高法院裁定奥巴马“强制医保”符合宪法

19356月,最高法院裁定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违宪

作为行政部门的联邦调查局局长当选为众议院议员

富兰克林·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

(通过抢答环节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思维高度集中,运用小组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巩固知识)

7、教师过渡

美国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华尔街和硅谷,不在于空军和海军,不在于言论自由和自由市场,在于长盛不衰的法治及其背后的制度。在制度保障下,美国取得了怎样的成功呢?

动画短片展示美国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学生感性认识美国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第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第二篇  实质篇】

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似乎是人人向往的天堂,那么为什么还要说那里是地狱?请同学们根据探究案上的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工合作,用5分钟时间讨论交流,选出代表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

(通过教师的话语照应导入词,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入分组讨论环节)

1、分配任务

小组一:如何看待美国联邦宪法

小组二:人人平等能否真正实现

小组三:如何看待两党政治

小组四:美国民主政治的启示

2、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适当总结,并提供参考答案

【课堂练习】

1、《美国宪政历程》中说,历史经验证明,宪法的重要性在于民众对它的信任,而民众的信任完全建立在宪法能否约束政府、约束代表民意多数的议会以及维护民众的个人自由和基本权利的基础上。美国宪法取得民众“信任”的主要方式是(      )

    A.分权制衡       B.人民主权       C.联邦制         D.选举总统和议员

2、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番话:“要想当议员,就得有30美元。这么说吧,我有一头驴,价值30美元,那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的议员就不能当下去了。请问,究竟是谁当议员呢?我,还是我的驴?”说明富兰克林认为美国独立后忽视了(        )

    A.白人的利益      B.黑人的利益      C.穷人的利益      D.议员的利益

【素质拓展】

美国民主政治对世界其他国家又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拓展案,搜集材料,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学习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 ,学生能力的提升应该贯穿课内课外,通过小论文的撰写提升学生史料辨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讨论部分课堂实录

江陵中学 宋东映

师: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似乎是人人向往的天堂,那么为什么还要说那里是地狱?请同学们根据探究案上的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工合作,用5分钟时间讨论交流,选出代表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

(学生全体起立,按平时所分四个组围成四个圈进行讨论,每个组15名学生。学生手中拿有课本,面前座位上有纸、笔和其他资料,每个组中距离较近的3-5个学生之间交流较多,相距较远的学生之间缺乏直接交流。教师在小组间走动,聆听,有时参与学生讨论,参与第一小组学生讨论较多。)

:时间到!请各小组派代表阐述本小组的探究成果

小组一:第一,我们要明确,一个国家的宪法首先是为统治者服务的,然后美国是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而且当时召开立宪会议的与会者都是资产阶级,所以说当时它优先考虑的就是资产阶级利益。然而在美国,资产阶级所占的毕竟是少数人,因此宪法存在缺陷。第二,美国成立之初是一个邦联制的国家,国家松散,社会动荡不安,影响到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成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因此规定了议会的权力、总统的权力、最高法院的权力、州的权力,而唯独没有规定公民权力。

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缺陷仍然沿用了226年,第一,美国宪法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补充。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拉大,许多社会问题逐渐暴露,于是宪法修改开始注意这些问题。第二,美国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原则,这本身就是有利于民主有利于自由的。

:因为联邦宪法首先是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所以首先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但是在国内出现矛盾的时候,它采用修正案的形式不断的加以弥补,这里屏幕上展示了几条主要宪法修正案,都是关于公民权利的,比如废除奴隶制度、废除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等等。

小组二:我们认为在美国,人人平等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因为美国的民主只是表面上的、法律上的、形式上的,美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国家,而资产阶级的本质就是榨取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从材料看出,美国的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其次,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对劳动力的要求更高,因此劳动力竞争非常大,导致失业率非常高,这也是收入分配不均的重要原因,进而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美国社会有许多垄断资本家,生产资本日益集中,垄断资本家的财富日益增长。

美国的民主仅仅只是表面上和法律上的,比如说法律虽然废除了种族歧视,但是种族歧视仍然存在,从整体上看,黑人和白人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平等的,受教育程度差异也较大。

由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导致政治权利不平等。

师:让我想到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权利的不平等导致政治权利的不平等。

小组三:多媒体展示美国总统竞选开支柱状图

生:首先,两党政治的实质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是为资本主义统治服务的政党制度,我想谈一下两党制度的利和弊。它的利有三点:首先,两党政治较于一党政治和多党政治而言,有利于政治的稳定,一党政治容易出现专权或者独裁,多党政治又会为谁掌权和政见不一产生纷争。其次,两党政治有利于普选权的普及,两党轮流执政使两党在竞选前会向选民宣传自己的施政纲领,希望获得更多选票,因此,美国民众选举权比我国大得多。再次,两党政治有利于对权力的监督和牵制,这个两党政治也是一个分权制衡的体现。

它的缺点也有三点,首先是耗资巨大,材料中体现了在广告上就花了超过9.5亿美元,奥巴马与罗姆尼的竞选也花费60亿美元,这些钱从何而来?是搜刮的人民的钱财。其次,在选举中会互相拆对方的台,揭对方的短。再次,这样的选举选出的总统并不一定是人民希望的总统。

师:我归纳几点,首先,两党政治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其次,他们的选举带有金钱选举的特点,捐资选举的利益集权在选出总统后肯定是要获得更大的利益回报的,带有强烈的权钱交易的色彩。我们一分为二的看待,两党政治也有利于美国政治的进步,因为选举时也要适当考虑选民的要求,为将来的施政提供一个美好的蓝图。但是我要问一问第三组的同学,你刚才说美国民众选举权比我国大得多,这是你个人观点还是小组观点?

生:个人观点。

师:那么请你讲一讲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生:中国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那么中国并非一党专政的国家,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人民代表的选举是如何选出的?

生:……

师:有没有其他同学知道?

2县、乡两级由选民直接选出,市级、省级、全国的由下一级人大会议选出。

师:根据选举法的规定,每一位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说美国民众选举权比我国大得多是错误的。

我还可以补充一则材料,随着美国两党竞选的权钱交易色彩日益浓厚,美国选民对总统选举越来越不感兴趣,我们知道美国人口3亿多,但是上届选举获得的选票还不到5000万张,可见美国公民也看到了选举的虚伪。

小组四:美国的民主政治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看。

积极方面体现三个原则和一个保障,其中第一个原则是中央集权原则,从材料看出:“从分散权力的基础上实行权力的相对集中”,课本也有提到:“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这样,也体现了材料中的“相对统一和提高效率”。第二,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材料中说“分散权力的目的是为了防范专制和独裁”,三权独立、平等、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民主、稳定秩序。第三,它体现了民主原则,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国会议员和总统都是由选举产生的。第四,一个保障是指1787年宪法,虽然存在不足,但用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成为美国民主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材料也体现了美国的民主政治促使了美国成为世界强国,也带动了他国的发展,这是美国民主的积极方面。

其次美国民主也有它的消极方面。其一,美国三权是平等的,因此三权之间可能出现分析,甚至出现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阶层意志的实现。其次,美国1787年宪法中存在不足。再次,从材料中“由此当然也能普及于国际秩序”说明美国民主政治也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提供了借口。

以上就是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师:回答得非常完美,我这里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

美国良好的制度是美国繁荣的基础,但是也隐含了美国国内的不平等现象,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借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更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解决的弊端。

观察量表一:教师问题预设维度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授课人 宋东映  观察人 刘家翠  时间 10.30        

教学环节

预设目标

(授课人填写)

情境创设或条件提供

讨论问题价值

讨论问题难度

与教学目标匹配度

引入:教师用配乐动画
展示美国繁荣图片后,用天堂和地狱对比,为什么说美国是地狱呢?

设置悬念,
引起认知冲突

 A

 A

 A

 A

问题一:美国宪法中
唯独没有提到人民的权利,为什么仍然沿用了226年?

提供文字材料,
通过冲突的设问
激发学生思考,
从而正确评价
美国联邦宪法

 A

 A

 A

 A

问题二:独立宣言宣称
的人人平等
能否真正实现?

提供相互矛盾的文字材料,激发学生思考,从而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A

 A

 A

 A

问题三:如何看待两党政治

提供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让学生辩证的看待两党政治

 A

 A

 A

 A

问题四:美国民主政治的启示

通过前阶段的学习,扩大学生视野,能客观看待美国民主

 A

 A

 A

 A

反思

探究问题的层次

围绕中心选择四个难度相当的问题,彼此关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成功之处

预设问题难度、价值、条件创设与教学目标匹配度较高

不足之处

内容丰富,能否充分讨论

改进建议

分2课时进行

情景创设或条件提供:  A恰当        B不足        C过度

讨论问题价值:      A有价值      B一般        C无价值

讨论问题难度:      A适中        B过难        C过易

与教学目标匹配度:  A高匹配      B一般        C不匹配

 

观察量表二:学生讨论过程维度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授课人 宋东映  观察人 张道生  时间 10.30          

教学环节

预设目标

(授课人填写)

讨论形式

学生合作情况

生成效果

引入:教师用配乐动画
展示美国繁荣图片后,用天堂和地狱对比,为什么说美国是地狱呢?

设置悬念,
引起认知冲突

 C

 A

 A

问题一:美国宪法中
唯独没有提到人民的权利,为什么仍然沿用了226年?

提供文字材料,
通过冲突的设问
激发学生思考,
从而正确评价
美国联邦宪法

 A

 A

 A

问题二:独立宣言宣称
的人人平等
能否真正实现?

提供相互矛盾的文字材料,激发学生思考,从而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A

 B

 A

问题三:如何看待两党政治

提供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让学生辩证的看待两党政治

 A

 A

 A

问题四:美国民主政治的启示

通过前阶段的学习,扩大学生视野,能客观看待美国民主

 A

 A

 A

反思

讨论问题的层次

从学生反应情况看,难度适中,学生有讨论兴趣。

成功之处

学生参与度高,小组合作氛围浓厚

不足之处

思想交锋不足

改进建议

分别讨论而不是同时分组讨论,更充分,更能展示每个学生的特点。

讨论形式A小组内充分讨论B个别学生讨论C教师参与讨论D学生沉默冷场

学生合作情况:  A分别表达看法,融洽 B学生观点不一,激烈交锋 C向教师寻求帮助

生成效果 是否达成预设目标;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A.是 B.一般C.否

 

观察量表三:教师指导维度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授课人 宋东映  观察人 邱继春  时间 10.30           

教学环节

预设目标

(授课人填写)

指导形式

指导时机

生成效果

引入:教师用配乐动画
展示美国繁荣图片后,用天堂和地狱对比,为什么说美国是地狱呢?

设置悬念,
引起认知冲突

 无

 无

 无

问题一:美国宪法中
唯独没有提到人民的权利,为什么仍然沿用了226年?

提供文字材料,
通过冲突的设问
激发学生思考,
从而正确评价
美国联邦宪法

 AC

 A

 A

问题二:独立宣言宣称
的人人平等
能否真正实现?

提供相互矛盾的文字材料,激发学生思考,从而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BC

 A

 A

问题三:如何看待两党政治

提供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让学生辩证的看待两党政治

 C

 A

 A

问题四:美国民主政治的启示

通过前阶段的学习,扩大学生视野,能客观看待美国民主

 C

 A

 A

反思

讨论问题的层次

从学生反应情况看,难度适中,学生有讨论兴趣。

成功之处

学生参与度高,小组合作氛围浓厚

不足之处

思想交锋不足,教师深入不够

改进建议

分别讨论而不是同时分组讨论,更有利于师生互动和教师指导

讨论形式A集体指导B个别指导C学生陈述后小结D无指导

指导时机:  A恰当 B超前 C滞后

生成效果 是否达成预设目标;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A.是 B.一般C.否

围绕教研主题的观课议课记录

【余春华】:

按照分工,我搜集了一些关于新课改的教学理论。

第一,发现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布鲁纳提出的)

第二,探究——研讨法:没有十分严格的程序,但十分注重利用发展心理学所提供的关于儿童不同认识阶段的特征①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②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③鼓励学生的言语表达,④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第三,讨论法: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②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③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这些教学理念和方法都适用于今天高中历史教学的形式,并且都能在讨论法的具体运用中体现。

【曹昌裕】

我从总体上点评一下,今天小宋的一节课,不仅仅是一节研究课,说是一节优质课示范课也不为过。教师的教态自然,重点难点设计合理,圆满完成预定教学目标。学生素质较高,师生之间互动配合相当密切,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多媒体技术运用很娴熟,为整堂课增色不少。

导入环节运用电视剧中的一句话,用天堂和地狱的对比,造成矛盾冲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导入环节的作用。之后用一系列的问题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思维,逐步落实知识能力目标。对于史料的运用方面,教师先做示范展示了一则新闻材料,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无形之中教会学生正确的史料观,学生在搜集史料的同时提升了分析史料得出史论的能力。抢答环节的设置是一个亮点,通过抢答环节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检验学习的效果。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很好,值得提倡和推广。讨论环节用时23分钟,从时间上看学生讨论的是比较充分的。学生素质较高,小组派的代表发言都很到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参与了第一小组的讨论,同时对第三小组发言的失误及时做了纠正,体现了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但是由于班额较大,小组人数较多,每组仅派一名代表发言,所以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没有体现学生观点之间的激烈交锋。讨论过程是在小组内部完成的,同时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因此教师无法深入观察每个小组发言讨论的情况,及时指导。

【刘家翠】:

我负责观察量表一(教师预设情况与实际情况对照表)的统计工作,统计结果见表一。通过对教师预设问题的设置和实效来看,教师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预设问题和预设材料对讨论法实施的效果有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因此,实施讨论法,必须课前作好准备,精心设计讨论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在课前除了要备课,还要备学生。教师在设计讨论题的时候,所提的问题不要太多、太难,要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达到因材施教。问题的答案最好不要是课本中现成的观点和结论,如果有一系列问题的话,这些问题最好有一定的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认知的渐进性。课堂上提出问题时的引导要有导向性,但不能具有指向性,既能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某一问题上之后,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联系多方面进行探讨。

讨论法的要求——“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这说明了进行讨论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立论有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如要求依据《1787年宪法》内容分析对社会的影响,并抓住深入理解与主题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通过讨论,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拓展学生的思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另外,同一问题,不同的提法效果会大大不同。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提讨论题时常常用那种相对封闭性的问题,比如在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时,用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就比不上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更具有讨论的空间,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还有一些结论已经相对固定的问题,把它拿出来讨论就没有多少意义。所以要提出具有开放性的、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能更突出讨论的必要性,更能锻炼学生。

另外,我认为,所提问题必须多与学生日常生活挂钩,一来有利于改变学生对历史科的看法,二来容易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使学生有话可讲。比如今天课堂上展示的美国的图片,也可以适当展示相关的视频材料,学生面对他们熟悉和喜爱场景,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和兴趣。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延长知识在学生头脑里面保存的时间,同时也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张道生】

我负责观察量表二学生维度的统计工作。讨论法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法虽然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达成一定的目标,但不能是教师强加的结论,也不要是课本中现成的观点和结论,学生要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才达到了讨论的结果。最后不一定要形成统一的结论,即使形成了统一结论,也不必一定是老师诱导的结果,而是真正形成自己的看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诱导学生从其他角度去思考和讨论,例如美国能够实现人人平等,教师预设的方向是经济权利不平等导致政治权利不平等,而学生却思考了受教育权的不平等,说明有学生结合他了解到的知识,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这就是学生打破传统模式的思维闪光点了。

讨论法还要求学生能够“相互学习”。这是指讨论是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倾听,相互提问、解释、争辩,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这也是现在讨论法使用得较为频繁的原因。在本课中,学生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虽然没有深入展示到每一个具体小组每个同学发言的情况,但是从小组代表发言的情况看,起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代表的发言是比较全面而完整的,单靠某个学生个体是无法完成的,可见讨论过程中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

【邱继春】:

我负责观察量表三师生互动维度的统计工作。讨论法十分注重“教师的引导”。这里要明确老师所起的作用。上课前,教师先要精心设计好要讨论的问题。课堂上,在提出问题之前,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在提出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引导,确保讨论有一个主题和大方向,因为虽然学生现阶段的思维比较活跃,但对一些内容的把握不一定非常准确,所以老师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如分析资本主义政体时,教师应明确指出可从影响政体因素(历史条件、历史传统、阶级力量、国际环境)、政体发展过程、特点、影响等几方面进行讨论。讨论之后,教师要作好小结,也可引导学生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对有争论的问题,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也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或者也可再提出问题,供学生课后继续讨论,完成政体比较,还可要求学生列表。

其次,还应适当地对学生的分组讨论给予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还不太适应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尽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可适当补充资料,让他们展开随意讨论,有好的想法积极发言,然后对这种随意讨论进行分析鼓励,争取把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当讨论出现停顿时,教师应稍为引导后充分动员,不要都由自己来打破沉默。总之,讨论法就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讨论脱离了学生,就好像是在演一场“为了讨论而讨论”的戏了。

另外,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可能不少教师觉得教学时间比较紧,落实教学任务都来不及,怎么还有时间讨论呢?这就需要合理取舍教材知识,为讨论法的实施赢得时间了。这其实也是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课程下,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也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要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理解大胆处理,这样才能为讨论法的实施挤出时间。

那么,如何使讨论的进行真正落到实处呢?在讨论之前最好要有定的准备,具体要注意的除了前面所讲到的之外,最好把学生按人数分成若干小组,确定小组组长作为中心发言人;事先布置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议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各种途径,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最好深入到学生中去巡回指导,同时既要留有一定的时间使讨论能真正开展起来,又注意时间的控制。

如果遇到确实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可以不立即解答,如果有这个问题具有讨论性的话,甚至可以把这个抛给学生,通过提示,如帮学生找问题的突破口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集体智慧去解决问题。有些无法一下解决的问题,如果与中心问题关系不大,应先“搁置起来,要求学生学会在脑子里存在疑问的情况下,继续集中精力思考中心问题。下课后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通过网络等手段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刘亚平】:

对照讨论法的要义,结合我这几年来所听的新课程公开课的情况,不仅仅是今天小宋这节课。这节课总体是比较成功的,但讨论法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容易走进集中误区,有时甚至有做秀之嫌,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对讨论问题的设计:讨论题过于简单或复杂,或问题的答案不具有开放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设计简单时(如提问事件发生的时间)学生轻易就想出或在课本中找出了答案,使讨论流于形式,会使学生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甚至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无从下手,难免会失去自信心,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有的问题本来就有相对被普遍认可的答案,并不具备讨论性,这些问题本身就缺乏讨论的意义了。

2)讨论过程中气氛的问题:或是没有被充分调动,或是表面热闹,事实上学生并没有从中得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有的教师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根本不够,学生还没真正讨论,甚至思维还没动起来,教师就开始停止讨论并迫不及待地给出答案。另外,不少历史教师对教学模式有1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讨论过程中能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上充满学生的声音,气氛活跃,就是1大成功,于是片面追求热闹。最后有时反而会冲淡教学的主题,自认为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另外,由于教师自身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有时出现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一时难以回答的情况,此时不少教师处理得不太妥当,他们或是面露尴尬之色,无所适从,或装作若无其事,轻描淡写地带过。

3)对学生论点的处理问题:对讨论中学生提出的很有见地的看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讨论中不断暗示或提醒学生,努力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设想的答案方向引导。

学生处于思维比较活跃的年龄阶段,有时在讨论之后会提出一些新的论点,不管正确与否,这都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但不少教师受传统模式影响,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往往忽略甚至否定。有些教师在讨论开始不久就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方向上引,或为学生的观点定性。

【熊善林】:

各位老师都说得非常好,我想补充一点,在讨论法实施过程中,应该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有见地的新观点,并允许许多种观点并存。在讨论中,教师不能明示或暗示学生,你认为什么是正确答案,哪个同学的观点最好。因为教师一旦表明了,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也就没有很好地体现讨论法的精神实质了。教师对学生的意见可以作出一些鼓励性启发性的反应,或者用自己的话帮助学生把要表达的意思更清楚地表述。最后可以演示板书内容作为总结,还可以视学生的水平和教学要求适当地深化,但应该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多种答案并存。总之,要真正发挥讨论法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形成自己的看法。

【陈  萍】:

根据以上各位老师的发言和我做的一些功课,结合今天上课的情况,我整理了一份讨论课的操作程序及模式构建。

第一、   课前准备

首先,教师课前按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客观地把学生分成低、中高,即:

ABC三级,并进行异质编组,划块排好座位,使每组均有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

再确定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

其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到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料,如百科全书、小册子以及研究资料等,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然后有目的地阅读,将注意力集中于讨论有关的内容;最后准备一个提纲或报告。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等。

第二、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的模式按如下步骤:

 1)创设情景,激发动机。指学生在教师创设问题的背景下(包括:能引起学生兴趣或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2)复习引入,阐明目标。教师简短发言,复习旧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讨论的性质、内容和步骤,使每个学生明确目标,激起主动学习的愿望。

3)分组讨论,巡回指导。教师要求每个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分析讨论题目,在组内交流,由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总,教师巡回指导各组,解决意外问题,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

4)交流反馈,及时小结。教师安排各组中心发言人依次在全班交流组内讨论结果,并及时采取鼓励性评价或矫正性的补缺、补漏,对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回授,以实现目标的达成。

【邹保彦】:

讨论法确实是高中历史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提升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执行过程中,仍然有以下因素影响讨论法的实施。

1)课程内容安排和学科地位的影响。高中阶段需要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学生们每天上课、做作业的时间排得满满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高三又忙于应考,所以造成讨论法的实施往往缺乏课前的准备。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这科一向被认为只要背背就可以了,学生本身重视的程度往往不够。从课程内容上看,每节课学生需要记忆和掌握的知识比较多,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帮助学生分析整理,所以往往使讨论流于形式,匆匆完成或虎头蛇尾,没有收到实效。

2)现行教育机制的影响。如果采用讨论法,就会占用课堂不少时间,如果完成不了教学计划,怎么考出好成绩?这也是教师和学生甚至学生家长所关心和顾虑的,毕竟在现在,成绩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最主要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本身也有压力,不得不多采用一些传统的、高效的教学法,名为讨论法,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

3)教师和学生本身的问题。教师认识上的误区和缺乏讨论法具体实施和操作的经验、技巧,使讨论法的实施遇到不少问题。比如怎样设计讨论题?如何分组?讨论时间如何合理安排和控制?如何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如何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

讨论法要成功实施离不开学生的密切配合,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对教师的依赖性强,对讨论法,有些学生会感到不习惯,甚至不愿开口。在课前不积极准备或觉得无从下手等等,这也就使讨论法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了。今天的课程选择的是学生素质最好的一个班级,如果选择一般的班级,学生是否也能积极参与,是否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是否对教师的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讨论法就能比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它如何进一步地完善,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的道路上积极地实践。不管如何,新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要为学生解答所有的问题,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在扮演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同时,还要扮演引导者、组织者等角色,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素质,在把“应试教育”引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努力探索前进。

【自我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不光是为了讨论法的实施,我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整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希望让自己得到锻炼,而不光是一个讨论环节。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同时我认为前半部分的学习有助于讨论环节的实施,能够为讨论环节提供知识基础。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我并非只设计了一个问题,而是设置了四个问题,由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个讨论任务,小组内合作讨论完成本小组的任务,小组间交流成果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从实施的效果看,我认为基本完成了预设的目标,课堂气氛也比较热烈。

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没有做到细化小组。全班60人,分成四个小组,每组15人,事实上只有相邻的5、6个学生能进行充分交流,相隔较远的学生之间交流是不充分的,也就是小组内并没有创造出人人都发言,人人听了他人发言后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因此没有形成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与思维交锋。其次,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言,由于综合了全组意见,发言都比较长,有些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但是我担心影响学生作答思维的流畅性,没有打断学生的回答,而学生回答完后,又没有记住学生答案的全部,表达不到位的地方又忘记了,所以没有及时纠偏。只在明显错误的答案之后进行了补充和纠正。再次,学生素质比较高,整个讨论过程学生完成的很好,所以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锻炼不够。 

【成果部分】主题教研结论性成果

问题讨论法无疑是历史教学应该大力提倡、值得深入开发的教学方法。然而,问题探讨过程中的种种变数与应对策略却往往需要教师的高知识素养与驾驭智慧。因此,如何更好地设计、组织和引导问题讨论,是当前历史课程改革面临的一大课题。

造成误区的主要原因有:

——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讨论法的内涵,讨论流于形式,实际上为讲授取代。

——教师的史学知识和理论不够扎实,限制了讨论的展开。

——没有充分利用现有材料

——未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能力和所做的准备,只按原来的计划授课,结果学生思维收敛,启而不发。

进一步,就引出了以下关键性的问题:课堂讨论的内涵和缘由何在?教师应该如何设计讨论方案?如何引导讨论?如何处理思维的发散与聚敛?

一、“框”而不“束”:方案的设计与预见

课堂讨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可见,讨论是一种教学对话行为,它试图在对话互动的基础上,深入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讨论的结果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深化认识,发展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丰富历史的情感和体验。

讨论法的运用,是由历史认识的特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历史学科的特点就是“论从史出”。真实的历史情境不能完全再现,而且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比较浓缩,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通过史料来完成的。材料来源的一手与二手,材料内容中的事实与观点,有必要让学生认识与辨白。因此,围绕教学问题或主题展开讨论乃至辩论,将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学生也可以由此加深历史认识,体会“论从史出”的重要性。同时,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拥有了解和探究兴趣所在的问题的强烈心向,问题讨论法的运用即是对这种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的尊重。如何设计问题讨论?在讨论法里,“课本中心”的做法行不通,抽象演绎也不可取,而要回归历史事实的由来及其理解本身。讨论法的实施难度决定了其准备上的较高要求:既要有预设的关键性步骤,也要有过程的形成性预见;既要有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方案框架,又不囿于预设步骤而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教学过程而调整。具体地说,讨论设计包括处理教材、教师期望、教学方案和教学预见四个主要部分。

1. 处理教材。讨论的问题(或主题) 围绕内容的重点、学生的兴趣点或思维的难点而展开。为了突出讨论主题,需要重新处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呈现顺序,有时甚至要淡化教材的重点或难点。同时,为了更好的展开讨论,必须为讨论准备必要的背景知识,即要补充适当的材料,并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总之,教材处理的过程既是从“以课本为中心”走向“以问题为中心”的过程,是从教材分析走向历史解读的过程,也是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与程序的过程。

2. 教师期望。包括:确定讨论题目,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的范围、方法以及材料搜集的分工。同时,给学生以积极的期望,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充分的课前准备。

3. 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标(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考虑教学方案,确定主要的步骤与方法。

4. 教学预见。根据学生的心理、教学内容和讨论方案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预见。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如何?问题探讨的价值何在需要将问题分成几个步骤吗?讨论需要哪些支持性条件?(如时间安排、如何分组、教具等)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会提出哪些观点?如何引导和处理这些观点及其它偶发事件?等等。

为了保证主题讨论的顺利进行,重组教材极为关键。教师要走出课本和“教参”的藩篱,要充分利用补充材料,挖掘材料的内涵,为讨论主题作铺垫。另外,教师的期望已经激发学生的足够准备,教学也有预设性的方案,期望效应要被充分利用,教学方案对讨论过程的形成性因素,如支持性条件、学生的见解等,要加以充分预测。

二、张弛有度:讨论中的“平等”与“首席”

设计与预见是有计划、可变通的。如果教师懂得这一点,并不迁就教案而灵活应变,讨论的开展仍会顺利进行。总起来说,这需要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讨论中充当“平等中的首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解决疑难,推动讨论的进展。如何做“平等中的首席”呢?可以分两步来看:如何体现“平等”?首先要尊重与信任学生,为讨论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让他们懂得真理面前、事实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要给他们充分的讨论辩论、追求真理的权利。教师不仅不能打击异己观点,更要鼓励学生质疑教材和教师的见解。

如何才是“首席”?平等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要把握讨论的方向和进展,使讨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体现“首席”作用。具体地,教师要做到: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并尽可能让他们去发现知识,探索学习方法,通过讨论交流纠正错误和补充认识;

——适时补充必要的材料,或提出适当的问题。鼓励学生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组织材料解决问题,激励其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及时提供反馈和暗示。主要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维护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要用发展性的眼光提出进一步的期望,以维护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同时,要避免讨论无的放失,流于兴趣主义。“平等中的首席”,说明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对讨论的开展起着关键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有所体现同时,应避免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而教师的“首席”作用基本上被“主导”作用取代。而在这“主导”又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主导”明显地倒向了“主控”,即控制了教学的进程与探讨的结论。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平等性。二是“主导”的过程出现了“失导”,即是关键环节的引导缺失。三是“主导”的最后出现了“误导”。在这里,作为导演的教师,绝对不能仓促而越位地充当了演员,而且是不明智的演员! 结果,造成了真正的演员充满“茫然和疑惑”。

三、论从史出:结论的“求同”与“存异”

受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许多教师总担心学生的认识与教材发生偏差。实际上,教材只是我们后人对历史的一种典型的“认识”而已。它不是真正的历史本身,更不是历史的定论。长期以来,我们历史教材中的“事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严格的归纳性或推理性,“史”与“论”常常是分离的。从认识角度来说,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很少能“一步到位”地达到教材中的认识高度。从教学角度说,问题探讨要依据材料进行思考,并在讨论中升华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和体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可能与教材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

“历史对象是极其繁杂的,同一个历史对象具有多重本质特征,有些课题的本质特征就是相互对立的。”这些因素决定了“教学结果应是一个多元并存的半成品状态,而不是定于一尊的最后结果状态。”实际上,“论从史出”即意味着教师利用一手或二手材料,引导学生辩证、唯物地认识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见解(且不论他们的见解是对是错)。“论从史出”无疑是历史教学的认识论基础,讨论的意义才能真正地促进思维萌生和发展,使人们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对历史事物的意义建构。否则,历史思维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只有坚持“论从史出”,课堂讨论的结果才能既“求同”又“存异”。也就是说,“求”基本事实之“同”,与认识方法之“同”,但“存”史料证据运用之“异”,与认识发展程度之“异”。

教学过程中,教师意识到时间失控和观点分歧,就阻止了学生的后续发言,迫不及待地将学生的思维收敛,丢开“存异”,强行“求同”,给出了自我的结论。这种匆忙“刹车”,避免了“节外生枝”,却使初见端倪的讨论功亏一篑,更无从谈及思维的培育了。

总而言之,历史课堂讨论要兼顾三个主要的方面:设计与预见的差异、“平等”与“首席”的张力、“求同”与“存异”的冲突。这些都与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及历史认识的发展性有关。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所说:“真正的历史应该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尚且“永无止境”,何况中学师生呢

 


 
版权所有:www.manbet3.net ,鄂ICP备17029726号-1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地址:manbetx口碑优秀,邮编:434020,电话:manbetx口碑优秀 ,QQ:137308262,289503636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