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告:
 

教学科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课题 > 正文

江陵中学新课程改革实验纪实

发布时间:2012-09-21来源:作者:阅读量:

        江陵中学新课程改革实验纪实

 

2009年暑期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全面启动以来,截至目前,历时三年的第一轮新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完满收官。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是当前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三年来,在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浪潮中,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在学校党委的带领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克难奋进,大胆探索,稳步实施,办学思想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推陈出新,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特色日益显著,办学环境日趋改善,学校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荆州城区三大重点省级示范学校之一。三年来,学校先后获得“湖北省园林式学校”、“湖北省绿色学校”、“湖北省消防教育示范学校”、“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重大课题项目实验示范样本学校”、“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示范学校”、“湖北省体育特色项目学校”、“荆州市高中教学突出进步奖”、“荆州市最佳文明单位”、“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并被省委授予“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三年来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质量大提高。一是高考质量实现了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原江陵县撤县新建荆州区以后,受行政区划影响,在生源质量和生源范围方面,江陵中学一直只能拥有5%的阳光,江中人就是凭着这5%的阳光创造了江陵中学发展史上的奇迹。特别是近年来,江陵中学借助新课程改革实验,创造了高考质量连续三年大幅上升的大好局面。2010年持续增长的基础上,2011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大幅度上升,其中文理一本上线总数已由过去仅占全荆州区的51%,上升到现在的65%,陡增了14个百分点。2009年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今年参加高考,本科上线率高达86.5%,荆州区文理科状元均被我校夺得,特别是理科省中冶南方慈善阳光班55人参考,上一本线48人;文科武大基地班60人参考,上一本线31人。阳光班与基地班一本上线人数创造了全市单班上线之最,文科上线率始终处于全市上线领先地位,再次彰显了“文科江中”的品牌优势。二是素质教育硕果累累。三年来,我校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学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先进单位”、“全国中学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湖北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并被荆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奥运年竞技体育“突出贡献”奖、湖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贡献奖”。三年来,我校组建了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排球队等专业体育队,先后为高校培养了五十余名高水平的运动员和体育特长人才。三年来,我校艺术教育再上新台阶,先后为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全国知名高校输送了一百多名本科院校的艺术专业体长生,实现了文理艺体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2、队伍建设大提升。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学校队伍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教师的参与热情。三年来,不仅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而且教师的课堂结构与教学方法也发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教学比武中,全体教师个个显身手,人人展风采。课改三年,学校就精心组织了三次“我的精彩课堂”教学比武展示活动,众多优秀的选手在各级各类教学比武展示活动中脱颖而出。2010年,我校青年物理教师刘金国获得了第十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比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2012年,我校青年物理教师关锋获得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比武大赛湖北省赛区第一名,并代表湖北省将于今年下半年参加全国比赛,有望再次夺冠。三年来,我校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比武一等奖人次总数位居全市第一位。2011年,在全省开展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中,学校共有13人荣获全市一等奖,获奖人次与获奖级别均居于全市各类高中学校首位。师德师风建设再上新台阶。黄虎成同志被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田清杰同志被全国妇联评为“巾帼英雄”,王敬林、钟慧敏同志先后被评为市“我最喜爱的老师”,刘强同志被评为市“师德模范”,刘亚平同志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三年来,我校共有五十余人次获得市级以上各类劳动荣誉,师德水平建设入了办学史上最好的时期。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也卓有成效。2010年,我校党委被省委授予“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

3、办学特色大彰显。在推进课程改革的三年中,学校逐步培育了六大办学特色:一是“理科做大、文科做强、艺术做精、体育做好”的更加凸显文科的学科特色;二是“办优阳光班、办精基地班、办特艺体班、办好平行班”更加凸显个性发展的品牌班级特色;三是“重教师成长、重主题教研、重课程执行力、重学习化组织建设、重有效课堂打造”的更加凸显课堂生成与教师成长的课改特色;四是“制度建设与文化引领并举、规范管理与人文管理并重、封闭式管理与开放式办学结合”的更加凸显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五是以“芯文化”、“雅文化”、“格文化”、“省文化”、“孝文化”主体的校园文化启智育人特色;六是“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发挥党员在学校工作中的表率作用、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青少年成长”的更加凸显党性教育的学校党建特色。

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这是涉及到教育本质和教育理想等实质性的问题。我们从解放思想入手,在传承“以人为本、厚德博学”办学理念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新课程、新教育、新江中”的新的办学理念。新的办学理念着力凸现现代化、示范性、个性化的本质内涵,致力于师生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价值取向,突出向上、求进的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打造魅力独特的校园文化。我们追求的是在“大视野、大智慧、大胸怀”境界中的发展,是在“现代化、示范性、有特色”内涵里的发展,是“促进校园更美、促进师资更强、促进质量更高、促进管理更优、促时师生幸福指数更高”的发展。课程改革一路前行,我们必须呼唤着教育的崇高与神圣,坚守着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承载着教育的热忱与忠心,担当着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在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确立了“大教育观”,即学校教育应该是“崇尚有远大理想的教育、推崇有科学精神的教育、倡导有人文情怀的教育、致力有创新能力的教育”。基于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与思考,我们的课改必定让学生享受幸福人生,即尊重人的幸福存在,培育人的主体精神,反映教育的丰富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点化学生的幸福品质,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让幸福因接受教育而精彩,让教育因幸福而深刻!学生与教师的幸福成长就是我们课改的最大成功!

 “问渠那得清如许,有源头活水来。”回顾三年来走过的课改之路,我们有过困惑,有过迷茫,成功与失败相互交织,风雨与阳光伴我们一路前行。可是,不管课改的破冰之旅如何艰险,我们的热情都十分高涨,我们的精神都十分饱满,我们的意志都十分坚定,咬定青松,勇往直前。

一、立足人本,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设置课程

如何立足校情科学设置课程,是我们亟待破解的第一个难题。为了落实新课程相关要求,我们对原课表进行了较大变动,学科课程的课时由每天8节减为7节,增开了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通用技术等综合课程,并在体育、音乐、美术三科试行选课走班教学。这样一来,课表好看了、课程丰富了,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反映也接踵而至,普遍的意见是:课程负担重,课时严重不足。开齐课程与开足课时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面对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我们丝毫没有退缩,而是知难而上,把思想和智慧化为积极的课改实践。

1、二次开发走出误区。按照省里的要求,我们在保证开齐课程的前提下,认真落实开课的底限和上限标准,高考科目设置上限,非高考科目设置下限。对理综与文综的教材,按照“基于课本、基于生活、基于学情”的原则,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进行了二次开发,编写了《人与自然·高中生学物理》《人与社会·高中学历史》等九套校本教材。这样,本着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解决了教与学的突出矛盾,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充实。二次开发不仅带来教材形式上的更新,更让我们走出了原来我们在课程设置上的误区。以此为基础,我们加大了学业考试的力度,对学年统考不达标者实行补考,进一步完善了学分制。

2、综合课程创出特色。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很难得落实。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们组织部分教师暑期攻关,编写了《江陵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手册》《江陵中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手册》《江陵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手册》及《走向成人——江陵中学学生十省日志》,并引进传统德育教材《弟子规》,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晚读报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填写《十省日志》。三年的实践证明,只有立足课程文化构建综合课程,才能尝到综合课程的甜头而不会觉得它是烫手的山竽。

3、环境课程彰显内涵。与其它学校相比,江陵中学缺乏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优良的教学设施,但我们地处荆州古城核心地带,源远流长的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以及荆江腹地的水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方课程资源。为了扬长避短,我们在环境课程上做文章,首先再建校园文化,先后修缮了劝学走廊、圣哲园,增设了十省墙、孙叔敖桥、“文曲江中”牌坊,开辟了课改走廊、师德走廊、党建走廊等,让环境课程化;第二,配合这些设施,在学生中深入开展“雅文化、格文化、省文化、孝文化、毅文化”五字德育的主题教育,让课程主题化;第三,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德育作业”和综合实践活动,让主题教育生活化。

二、立足问题,推进主题教研,构建有效课堂

理念上“回归本源、回归本质、回归本位”,课堂上“重价值、重能力、重生成”,是我们构建的大教学观。践行大教学观的关键在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而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把课程改革与提升高考质量有机结合起来?甚至有人说,搞课改,我们的高考怎么办?要搞课改,首先从高考制度改起。诸如此类,这是我们必须面对且要回答的问题。经过“理论验证,实践思索,总结反思,经验推广”等几个环节的不断构建与实验,我们终于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法宝。

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从课堂的源头——教研抓起,把提升教研活动质量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为此,我们大力开展主题教研,努力构建有效课堂。主题教研即以问题为中心而开展的教研活动,问题即主题。与常规教研一致的是,主题教研也关注课堂,但它聚集课堂而又不局限于课堂,它要求教研从课堂中跳出来,向源头上溯,向归宿下行。主题教研,始于问题的发现,致力于问题的解决。与常规教研一个明显的不同是,主题教研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问题”与“学生”,而常规教研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案”与“教师”。提出主题教研的概念,是为了解决常规教研中的散乱混的现象,通俗点说,即解决“来不来”“搞不搞”“好不好”等问题。既然主题教研的核心是“问题”,那么“问题”从何而来?从学生问卷中来,从教师提案中来,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和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就是问题。为了疏通问题渠道,我们提出从“内容与节奏、主体与角色、过程与结果、组织与形式、知识与能力、方式与方法”等六个方面生成问题,并通过五个方面加以体现,即基于问题意识的主题教研,多问“为什么”;基于问题情境的课堂教学,抓住“为什么”;基于问题解答的个别学习,回答“为什么”;基于问题分析的教学评价,解决“为什么”;基于问题归纳的教学小结,反思“为什么”。五个“为什么”集中体现了“问题意识”,形成了富有逻辑关系的“问题序”。经过实验研究,我们将主题教研的规范提炼为五句话:研究,从问题入手;设计,以问题为主线;教学,以问题为话题;反思,基于问题展开;检测,指向问题结论。这五句话体现了教研的五个回归:回归本源,回归本体,回归本质,回归本位,回归根本。以这样的规范为指导,我们确立了主题教研的基本流程:征集问题——确立主题——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设计观察表——课堂教学——课堂观察——课后反思——二次设计——形成意见——撰写案例——跟进创新。这十二个流程大致可分为三段:课前、课中、课后。

1、课前,着力推进有“问题”的教研。在推进课程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要实现“以能力为核心”的有效教学,必须生成“以问题为中心”的有效课堂,必须预设“以问题为主线”的有效教研,“问题”即主题,有“问题”就成为主题教研的标志。我们在各学科组推行了“主题教研”活动,并建立了新型的教研制度。我们把主题教研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主题教研,课中问题探究与教学现场观课诊断,课后反思与第二次设计;三类评价,即专家有效教学总结性评价,同伴教学现场诊断性评价,学生教学效果随机性评价;三种文案,即主题教研活动案、有效教学探究案、有效训练检测案。通过探讨,我们总结出了有效教学的四个基本特征,即大教学观、强烈的问题探究意识、回归教学本源、不否定教师的作用,我们所指的大教学观,是试图回答师生在教学现场的“愿不愿”、“能不能”、“会不会”、“好不好”四个问题。

2、课中,全力打造会“流汗”的课堂。以能力为本,改变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彰显课堂魅力,展示教师风采,打造精彩课堂一直是我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要真正提升教师对课程理解力、执行力与创新力,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课堂的实践主体中寻找答案,教师在“愿不愿”、“能不能”、“会不会”这三个问题中,教师“能不能”是解决课堂有效性的关键。结合“课内比教学”活动,我们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在内容上进行了“六比”,即比工作态度思进,比学科素养提升,比教学现场求变,比科研能力提高,比教学效果有效,比课程执行力增强;二是在形式上进行了“六比”,自我纵向比有提高,同伴横向比有进步,全员参与比有位置,随机抽样比有水平,课堂教学现场比有精彩,主题教研集体比有创新;三是在结果运用上进行了“六比”,比文本处理有新变化,比教学手段有新技巧,比课堂生成有新亮点,比课堂教学有新收获,比师生成长有新进步,比教师综合素养有新提升。2009年秋季开始,我校启动第一轮“我的精彩课堂”教学比武展示活动以来,已圆满举办了三轮。全校213名教师登台献艺,展示了自己的课堂风采。所有教师不分年龄、不论职务一律上台,所有教学现场一律全程录像,所有教学现场一律进行观课议课评课,一堂课下来,没有哪个老师不流汗的,老师们称之为“流汗”的课堂。“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教师“上好课”的热情,提升了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课内比教学”也打磨了一大批课堂精品,练就了一大批教学能手,促进了 “向善、求进、有为”的良好教风形成。

3、课后,深刻反思有“个性”的失误。课后反思是确保课堂教学效果的延伸环节。五个方面的问题构成反思的重点:为什么采用这个问题进行教学研究(即研究主题的选择)?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即研究形式的选择)?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即操作方式的选择)?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教学反思(即反思形式的选择)?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教学检查与评价(即评价方式的选择)?我们紧扣课改的评价标准,提高反思的针对性,增强反思的效果,提升二次设计的水平:一是反思课堂现场是否做到了“三变”,即变理念,变方式,变手段;二是反思课堂现场是否呈现出“三多三少”,即教师讲得少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多了;教师简单提问少了,学生问题探究和师生互动多了;教师简单练习少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与实验探究多了;三是反思课堂现场是否体现了“三重”,即课堂是否体现了“重价值、重能力、重生成”;四是反思观课议课是否进行了“五评”即评“三维”目标是否达成,评能力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是否突出,评双基是否落实,训练是否到位,评问题设计是否精妙;五是反思教学是否生成了“四案”,即是否有教学设计“探究案”、是否有课后教学“反思案”、是否有教学训练“检测案”、是否有主题教研“活动案”。

三、立足创新,提升执行能力,深入研究课题

课改的成功要以课题作为支撑,以课题研究来推动课改是我校取得课改成效的法宝之一。三年来,我们先后参与了“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中三个课题的研究,并自主研发了“主体—德育性发展模式研究”等三个校本课题。与此同时,我们还把新课程实验中产生的问题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从教学实践中提炼科研课题,借助科研的力量解决教学难题。问题即课题。为此,我们依托于课题研究,立足于管理创新,着眼于精细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努力提升管理水平,深入推动课程改革一路向前。我们的做法是“两抓两重”:

1、抓关键,寻找突破口。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必然要面对资源优化的问题。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为新课程改革实验创设最优的软环境、硬环境。一是整合处室,建立三大中心。课程改革执行力不强,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成效。以往,由于处室职能相对独立,方便了管理却不便于协调沟通。新课程要求更深刻地互动,特别是网上作业的要求和现代化管理理念的需要,迫使用我们打破常规对处室进行整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首先从机构设置上大胆创新,寻找执行力的支撑点,建立直达目标的管理模式,成立了“德育中心”、“科教中心”、“校务中心”,整合资源,聚集合力,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促成便捷有效的执行模式,提高了管理的执行力。三年来,我们先后组建了德育中心、科教中心和校务服务中心。整合后,职能优化分工明确:科教中心争做课改的操盘手,德育中心突破育人新瓶颈,校务服务中心打造课改新引擎。原来的近十个处室优化重组之后,办事效率显著提高,课程执行力明显增强。尤其是科教中心五个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使教学管理手段实现了现代化,以往令人头疼的各项检查评价,变得方便快捷。教研活动评价、电子备课送检、教学反思和博客交流、课堂教学秩序调控等,有了崭新的形式和内容,无纸化办公渐渐成为一种常态。二是筹措资金,建立通用技术教室。在荆州,由于受经费条件等原因限制,学校基本没有通用技术教室。为了配合完成综合素质评价,为贫困优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我们多方筹集资金近80万元,建立了全市第一个通用技术教室。学校尽全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决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三是向外拓展,建立综合实践基地。要落实社区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基地不行,两年来我们与有关单位共建了“生态农业实践基地”、“纪南楚文化研究基地”、“荆州三国文化研究基地”、“东门社区雷锋服务社实践基地”,在基地中,同学们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抓源头,强本固基础。新课程、新观点、新内容、新技能,要求教师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课改素质的提高是前提,是基础,是引擎。因此,必须进行教师培训。反思我们过去的培训,往往是听听报告,查查读书笔记。为了让校本培训收到实效,我们在培训形式和内容上力求创新,提出了“关门练苦功、潜心练内功、廉洁树新风、奉献转作风”的口号,展开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千日破关”强师行动。“千日破关强师行动”是指以三年为周期,以突破“教育理念更新关、信息技术运用关、教学能力提升关”为基本目标,通过校本研修和校本培训,与区教育局教师培训要求统一协调,由区教育局人事科定期定内容进行检查检测,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为了突破教育理念更新关,我们开展了干部封闭式培训;为了突破信息技术运用关,我们连续两年聘请荆州市网络信息中心专家对教师进行分组培训,总学时128小时;为了突破教学能力提升关,我们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周末课堂”和“教育教学水平能力测试”。以扎实的培训为基础,我们启动了教师“成长——创业——建功——立业”方阵晋级工程,师资培训的良性互动机制基本形成。二是“周末课堂”。利用周末时间,以专家报告、经验交流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能力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管理)叙事、教育教学(管理)反思、教育教学(管理)案例、课堂观察报告的撰写等。三是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测试。也称为“师生同考”。要求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与学生同做高考题,时间为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的周五下午,内容为往届高考题。通过水平测试,督促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四是封闭式集训。2010年、2011年署期,我们分别在荆门漳河水库和长阳青江隔河岩坝区开展了两期封闭课改骨干集训,主要内容为学习新课程理论和校本教研培训。特殊形式的集训,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广大干部迅速跟上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坚。五是骨干教师培训。根据省课程改革教师培训要求,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各学科课程培训,要求培训者学习结束后返校作报告,传达课改精神交流学习心得,让学习成果共享。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富有成效的培训内容,使校本培训成为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重建设,提升执行力。09年,我们提出了“制度再建、文化重建、信息新建”的建现代化学校制度的设想,把“人本化、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作为制度再建的基本原则,重新修订了10个主体制度,梳理了6个系列的几十个规章。新的制度的主要特质有:一是 把“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和“依靠教师办学”与尊重教师劳动特点很好的体现在新的制度里;二是从严规范教师劳动行为比如“教师坐班签名制”,“班主任跟紧管细早查夜巡三查制”,“教学岗位、后勤岗位、管理岗位必有安全职责的一岗双责制”;三是把管理岗位前移到现场,使管理细腻、精致、到位;四是运用信息化平台,比如“电子备课传送”解决“有课必备”这一教学常规管理的老大难的问题,“教学电子档案”解决多种繁琐的管理资料收集、保存、整理、利用不全、不久、不好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光有好的管理理念还不够,只有好的制度跟进,管理才会有效,好的制度是我们“有效管理”的“组织”。

3、重引导,激发新动力。人之动力是成才之根,发展之本,生存之源,创业之魂,没有谁不追求不竭动力这一理想,然而现实是普遍的个人职业倦怠与普遍的组织结构疲软,“无为”与“不思进取”成为时尚,如何拉动动力生成?又如何促成动力实现?我们主要做了四点引导:一是重塑教师的价值取向,我们只有从职业意义、教师人格、江中情怀中去重新唤醒价值,在教师中持续开展“读好书、上好课、练好功、做好人”的实践活动,提升了教师的职业价值,而价值会产生凝聚力,凝聚力越大,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与江中家园归宿感就越强。与此同时,我们依托课程文化建设,针对干部中存在的懒散软现象,认真开展了干部封闭式集训教育活动,着力进行优秀的团队打造,提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执行力;同时针对教师职业倦怠,坚持开展“向善、求进、有为”的师风建设,形成积极向上,见贤思齐的风气。健康的文化是软实力,优秀的文化是我们学校管理的“灵魂”。二是设定教师的激励目标,我们把全校教师划为“成才、创业、成功、立业”四个方阵,并依次晋级让教师始终处于如美国教育学家、心里学家老伦斯.彼德所说的“不能胜任”位置,因为只有“不胜任者才追求胜任”,众多的追求胜任,就会有向上的团队,产生可贵的向心力,所以,我们连续开展的“关门练苦功、潜心练内功、奉献转作风、廉洁树新风”正是为了提升教师与管理者从“合格”到“不合格”,再从“不合格”到“合格”。三是构建追求绩效的机制,我们制定了干部及管理岗位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教师及后勤工作岗位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班主任岗位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实行多劳多得,奖优罚劣。教师的绩效考核是按学生的月学情评价、课堂失误与过失、备课训练达标、考勤达标、参与主题教研等五项综合考核,将课时津贴、教研补贴、岗位补贴、全勤奖捆绑发放;干部绩效考核是按岗位实绩、教学岗位考核、月值周、群众月评议综合考核,捆绑发放;班主任绩效考核按班级综合考核定基数,班主任岗位考核定系数,特殊成绩做加法,工作失误做减法的方法发放,无论是干部还是职工与教师都坚持每月考评,实行“学生评老师,老师评干部”评议活动。所有评议结果公开公示。算绩效与评工作已成为我校的常态,公平才合理,合理出利益,利益产生驱动力。四是营造教师求进的环境,学校的工作实际上是做“人气场”的工作,《孙膑兵法》中讲“激气,利气,励气”,就是讲环境产生竞争力这一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工作动力是我们“有效管理”的“血液”。

 

回首走过的路,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一些实效,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一是课程改革缺乏强大的政策支持,没有营造出良好的课程改革环境;二是课程改革实施的成本很高,没有资金支持与跟进,课程改革很多过程与环节就只能走过场,不能落到实处;三是教育的行政化、权贵化和精英化严重阻碍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四是缺乏科学的课程改革评价机制,培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课程改革不能走学业检测功利化的老路;六是严重的师资缺口使课程设置捉襟见肘;七是高中办学多元化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八是我们的质量观还有待于真正意义上的回归本质;九是分层教学是新摆在我们面前的老问题;十是课程改革如何与高考选拔制度相融合,不有两张皮。在课改前进的道路上,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们信念执着,坚决不退让;行动扎实,坚决不做假;意志坚定,坚决不停步!我们期待着在今后的课改之路上,凭着科学的精神和人生智慧一定会对这些问题作出响亮的回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坚信,有各级政府的亲切关怀,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科学部署和倾心指导,江陵中学课改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江陵中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版权所有:www.manbet3.net ,鄂ICP备17029726号-1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地址:manbetx口碑优秀,邮编:434020,电话:manbetx口碑优秀 ,QQ:137308262,289503636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