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告:
 

教学科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健康课堂 > 正文

宜 昌 归 来 话 语 文——2008年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观摩印象

发布时间:2008-11-24来源:作者:叶春雷阅读量:

                            ——2008年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观摩印象

 

                  叶春雷

 

200081115日到16日,我们一行四人,有幸在湖北宜昌参加了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的观摩活动。两天时间,一共听了十节课,可以说受益匪浅。

语文学科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的区别是:教无定法。没有谁敢武断地说:我的教法是最好的,你们照着我的去做就行。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一直都是处在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所谓“艺无止境”,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正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倾听这十节课,就感到每一节课其实都有一个好的点子,都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既然是尝试,就可能失败,但即使失败,也给他人提供了好的借鉴,更何况,有些尝试在我看来,是相当有成效的。

下面就说说我以为是相当别开生面的几节课。

首先说湖北省荆州中学王丰松老师的一节课。他上的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如果用两个字来评价这节课,我以为是“文化”。这是一节相当有文化内涵的课,课的起笔用京剧视频林冲唱段,可以说先声夺人。课的承笔讲述林冲之“忍”,可谓入木三分。老师归纳林冲之“忍”,认为:林冲之忍是一种坚强,是逆来顺受;林冲之忍是一种理智,是委曲求全。这样的归纳可以说相当精当。更让人敬服的是,老师将林冲之“忍”上升到民族性的高度,通过举岳飞宁死不反叛、文天祥忍耻图恢复来说明“忍”其实是中国人民族性格的一个部分,这种性格不单单是消极的,也包含着积极的因素。这样来看待林冲的“忍”,可谓高屋建瓴,深得“忍”的壶奥。这就使这节课充满了文化的深度,对学生是一个极好的文化熏陶,充分显示出这节课的文化品味。课的转笔是讲述林冲的“反抗”,抓住林冲为何反抗这个突破口,势如破竹地析出林冲的悲剧命运,可谓举重若轻。课的合笔是归纳林冲的性格特征,可谓水到渠成:林冲是一个正直善良、武艺高强,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的被压迫者(或者好汉)形象。整堂课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文化气息浓郁,展示了讲述者深厚的古典文化的功底和课堂上从容不迫的优雅气度。

其次我想说说湖北省夷陵中学邓少平老师的一节课。他上的是《蜀道难》。如果用两个字来评述这节课的亮点,我想说:吟诵。一个女教师,来讲述《蜀道难》这样充满阳刚之气的作品,居然讲的如此气贯长虹,实在让人佩服。《蜀道难》是李白的一首长篇歌行,气势恢弘,意象瑰丽。上好这节课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邓少平老师抓住了李诗的一个关键词“奇”,所谓“奇景奇语发奇调,千古奇诗耐思量”,找到这样的切入点无疑是相当聪明的。《蜀道难》,真一个“奇”字了得。而要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奇幻奇丽”的艺术境界,最好的方法无疑是配乐朗诵。借助多媒体的音画效果,老师声情并茂的背诵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学生们在如此动人的音画氛围老师气势磅礴的背诵中,不自觉地就进入到《蜀道难》奇幻奇丽的景物之中。紧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品读出诗歌的风格之奇,意境之奇,可谓顺理成章。在品读诗歌的意境之奇时,将《蜀道难》与《三秦民谣》“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相对比,可谓神来之笔。而最为出彩的部分,是在赏读完成之后,由一位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效果,再一次背诵这一首诗歌。这位学生的背诵同样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展示出夷陵中学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这位学生的朗诵,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最后,我想说说华中师大一附中盛玲老师的一节课,她上的是《林黛玉进贾府》。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这节课的优秀之处,我想说:灵动。这节课上的相当富有神韵,如果说曹雪芹写《石头记》是锦心绣口,那么盛老师上这节课也是锦心绣口。其中音画在这节课中起到了恰如其分的作用。首先是音乐。《枉凝眉》的曲子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到《石头记》的悲情氛围之中。而一位学生在《枉凝眉》的曲子中吟诵描绘黛玉的那段肖像描写“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那音调宛然宝玉重现,真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读得好啊!其次是视频,在讲到宝玉摔玉的情节时,适时地插入87版《红楼梦》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在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前提下上升到理性认识,弄清楚这个情节恰恰反映出宝玉身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宝玉的悲剧,也恰恰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结果。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符合思维认识的规律,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如泣如诉的音乐中,在生动逼真的视频形象引导下,学生们一点点进入文本,一点点琢磨出文本中浸透着的悲剧美,整节课也就因此诗意盎然、空灵娟秀起来。

以上就十节课中的三节课作了点粗浅的点评,其实没有说到的课也是精彩纷呈,限于篇幅,这里只能挂一漏万了。听了别人的优质课,当然是要从中获得优质的经验。那么经验在哪呢?下面做一点总结。

首先是重视文化底蕴的培养。作为语老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像老师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老师的《林黛玉进贾府》,讲述中都引用了前人的评点。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石头记》,可见这两位老师平时对这两部经典着实下了功夫的。作为语老师,自己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讲起课来自然人云亦云,毫无新意,当然更不会有创见了。

其次,是重视诵读。老师的课,出彩就出在诵读上,不仅老师的诵读先声夺人,学生的诵读也是青出于蓝。学生这样优秀的诵读功夫,老师的提倡是分不开的。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诵读。读是品的基础,一篇课文,读对了,自然就能正确地去品。何谓读对?就是读时把握准确文本的思想脉络。譬如,如果我们声调铿锵地去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就是读错了。徐诗需要的是温柔伤感的语调,像清风拂过水面,留下点点感伤的浪痕。那是一种梦幻般的语调,可以催人入睡的悠缓深情的语调。轻、柔、缓、再有一点淡蓝色的忧伤,不要浓,只要一点,淡蓝色的忧伤。学生们读对了,自然就领会得对。这在诗歌教学中尤其如此。好的散文也需声情并茂地朗读,才能品出文字底下暗藏的秋色。

再次,需要迅速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这需要恰如其分地使用音画手段。音乐、画面,因为比文字直观,所以可以将学生很快带入某种氛围之中。营造好了这个氛围,我们再来细细地品读文字,可能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作为语老师,应该适当使用这些音画手段,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我相信老师们也能够恰当使用音频和视频手段,来增加语文课的美感。

作为语老师,任重道远。希望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仁们,多想些办法,少墨守成规,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语文课真正做到深入人心。

 
版权所有:www.manbet3.net ,鄂ICP备17029726号-1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地址:manbetx口碑优秀,邮编:434020,电话:manbetx口碑优秀 ,QQ:137308262,289503636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