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告:
 

教学科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研究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写作教学研究策略与路径摭谈

发布时间:2017-11-17来源:作者:刘先海阅读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子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写作教学研究策略与路径摭谈


                          江陵中学     刘先海 


                           (20171116日)

 

文化是一个十分丰赡的概念,也是一个特别厚重的话题。只要是社会人,始终绕不过去,在现代社会更是躲闪不及,很容易被撞腰,更多时候是被撞脑。文化具有强大的浸透力量,很多时候根本就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迎取,正如“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一样,在文化面前,我们要有敬畏之心,虔诚之态,慎独之志,“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粘连性,任何一个民族的血脉追根溯源都是文化的根脉。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是一根民族的脐带。

最早的文化概念应该出自于《易经》中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因为文化具有教化功能,所以才能传承,才能凝聚,才能分野,才能浸润,才能渗透。文化往往构成思想和精神的载体,催生情感和意志,净化灵魂,拓展视野,激发潜能,创新思维,淬炼理性,丰富智慧。文化不是经济发展的附属品,而是助推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停顿下来,反思,调整,融合,正如非洲人所提倡的那样:人不能走得太快,不然灵魂就跟不上了。文化又与教育血肉相联,割舍不断。教育具有显著的强制与管束功能,而文化是浸润,是渐染,是熏陶,是潜移默化,是春风化雨。文化是以柔克刚,教育是刀枪相见。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日益强大,文化的凝聚力、创新力和发展力功不可没。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散居全世界,但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敢小觑他们。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我们选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写作教学研究”系国家级实验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于20168月正式立项。研究宗旨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育语文核心素养。”其基本内涵如下:其一,立足于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重点,全面加强写作教学研究;其二,把高考写作教学与公民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其三,把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其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与写作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写作教学研究只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笔者主持的名师工作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典为海量资源和研究源头,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写作规律为宗旨,提炼出适合学生的写作规律和写作技法,以增强学生公民写作的基本能力,丰富学生生活写作的素材,激发学生生命写作的热情。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是写作的根基。毫不夸张地讲,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特别是要从中华优秀原典中探寻写作规律和技巧,阅读必不可少。这种阅读应与打造书香校园紧密结合起来,但又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活动。笔者认为,至少有两种阅读行为值得推广。

1、坚持原典阅读。“原”即原始的,初始的,“典”即经典,“原典”就是经过历史沉淀留存下来的具有文化传承和研究价值的典籍。当前,社会节奏加快,阅读领域比较风靡数字阅读,这种数字阅读呈现出随意性、娱乐性、快餐化、浅表化等特点,不能从实质上把握原典的精髓,甚至有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任意解读。我们支持在高中阶段大力推行原典阅读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感受原典的精髓和无穷魅力。有人质疑,学生开展原典阅读会遭遇阅读障碍,同时,阅读时间实在难以保证。在阅读实践中,笔者带领工作室成员从以下几条途径进行了妥善解决:一是精读与泛读相结合,二是导读与自读相结合,三是选读与译读相结合,四是固定阅读与随时阅读相结合,五是板块阅读与零碎阅读相结合。笔者在高一年级入学之初就制定出高中三年阅读清单,编制十分详细的阅读计划,坚持每周拿出一节正课时间供学生阅读,每月确定一本原典作为阅读内容,每月让学生进行一次阅读展示,或读书交流,或演讲比赛,或撰写心得体会,或办黑板报、墙报等。

2、坚持整本阅读。即将颁布的修订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定为15个学习任务群之一,“整本书阅读”正式被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整本书阅读具有动态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具有发展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丰富审美体验、积淀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促进功能,能够有效整合语文课程内容,推动语文课程的深层变革。近年来,整本书阅读开始在语文教学中萌芽,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关注并且尝试整本书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予以特别关注:一是充分的原生态阅读,二是批判性理解宗旨与内容,三是转化性写作训练。整本书阅读可以克服节选式阅读产生的诸多弊端,从整体上充分了解作品的全貌,深度解读作品的主题,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误区。大力倡导整本书阅读能够有力推动语文课程改革:一是有助于促进语文课程内部学习领域的整合,无论是穿插安排,还是独立设置,整本书阅读都能发挥整合听说读写、融通语言文化的效用;二是有助于促进语文课程外部相关学科的整合,整本书阅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课程内容狭窄的现状,促进语文课程内部学习领域、外部学科的整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中华文化是经世致用的文化生命的文化讲究力行知行合一文化才有价值知行合一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也是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知行合一、读写结合理应成为作文教学的法宝。读是吸收过程,写才是吐纳气象。很多一线教师没有把眼力聚焦到中华优秀原典上,没有有意识地从中华优秀原典中汲取写作营养。我们要通过开展原典阅读,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内驱力,让他们有一种急于诉诸笔端的强烈愿望,然后引导学生回归到中华优秀原典这个高端视域内,吸纳广博的写作资源。

1、梳理归纳文体特点,尝试不同写作风格。“文体说”,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议奏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是指文章的思想感情,“末”是指文章的具体形态。“本同而末异”强调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风格,尤其是“诗赋欲丽”,对文学作品与其他文体进行了有意义的区分,注意到了文学的美学特征,意味着“文”的自觉真正开始。古代不同文体对写作教学大有裨益。对高考作文训练有较大影响的文体有以下几种(1)“志”,“志者,记也”,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常采撷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叙事、绘景、抒情、言志。(2)“表”,“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主要用于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3)“记” ,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绘景,可以说明,可以议论。往往以“我”的眼界观物、察景、看事、论人,让“我”笔下的事、景、物皆“着我之色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4)“书”,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事,抒私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5)“序”。又称叙文、叙言、序言、序文、引、引言、导言等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也有用来说明书籍内容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6)“传”,从古鉴今,“传”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真实性,其中涉及到的史料必须真实可靠,不能虚构,尊重事实,不能夸大其辞;二是文学性,可以用文学的手法对传主事迹进行客观真实地再现,让传主形象更加鲜活生动。(7)“说”,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8)“论”,《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论”作为一种文体,它特别讲究分析评价的力量和逻辑的力量,有很强的针对性,旗帜鲜明,鞭辟入里,辗转腾挪,气势恢弘。(9)“辞”,起源于战国中晚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或骚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10)“赋”,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11)“铭”,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12)“歌行体”,是南朝宋鲍照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13)“语录体”,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彩,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2、熟读背诵信手拈来,有感偶遇及时点评。一是可以从中华优秀原典中精选名言名句编辑成册,每天或每周固定时间让学生熟读背诵,是为朝读经典,长期坚持,形成深厚的中华优秀原典学养,为写作提供最具原味的琼浆玉液。比如《论语》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来督促学生落实。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借鉴中央电视台最近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栏目的优势特点,分年级举行中国诗词大会比赛,或者举行中国诗词朗读大赛,让学生完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飞跃。二是学会在阅读过程中偶遇有感,要及时点评。点评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最佳阅读方法之一。毛宗岗金圣叹、李渔毛泽东都是点评大家,备受后人膜拜。点评可长可短,可深可浅,可褒可贬。必修一教材中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就特意设计了旁批的阅读专项训练,细心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坚持下来,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3、以点带面重点解剖,读以致用双重提升。高中生写作训练面临双重任务:一是高考写作,一是公民写作高考写作笔者又称之为生存写作,是基于学生备战高考的技术型写作。生存写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板块式、线条性、程序化、模式型等高效推进,短时间魔鬼训练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写作是第一层级的,重基础,强规范,讲技巧,但是,这种写作没有学生自己,只能带着脚镣跳舞,学生的个性被抹杀,学生的思维也是平板式的,遭受禁锢,这种作文说得上是现代版的“八股文”。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强力突破,不然,我们“熬”出来的作文就成为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件件模具。公民写作笔者又称之为素养写作,包括生活写作和生命写作。生活写作是基于语文与生活外延等同的观点而倡导的内容型写作。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种写作是第二层级的,重内容,讲义理,抒真情,在作文中有学生自我的影子,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精彩的生活内容。改变了以前要写作就去生活中找素材的现状。现在是,有强烈的生活体验需要诉之于笔端,如果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有可能形成井喷之势。以手写我心是生活写作的基本要求。生命写作是基于学生体悟生命意义、感受生命价值、践行生命诺言的哲学型写作。周国平就是一种典型代表。我们虽然没有哲学家的真知灼见,但是有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参悟生命。余秋雨最近新作《泥步修行》就是一本最为典型的生命写作范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也是让人荡气回肠的生命写作典范。当然,要达到生命写作的境界需要很丰厚的生活积淀和中华原典的滋养,切不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不然,这是对写作的一种亵渎!要让学生在高中三年时间完成两重境界、三层序列的成功穿越,完成双重维度作文素养的培养,必须在中华优秀原典中寻找智慧的源泉。笔者带领工作室全体成员着力于作文两种维度的考量与训练:一是作文的层级力,即基础层级力、发展层级力和创新层级力。作文的层级力既是层次维度,也是能力维度,还是素养维度。

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孔子说:“力行近乎仁”,又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同中华文化中一以贯之的“有恒”精神一道,将一直激励中华民族追求卓越,生生不息。在研究中,我们要注重量变的积累和质变的飞跃。因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一是做好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二是把握时机,促成质变;三是反对忽视量的积累和有了条件顾前思后的两种错误观点。因为事物的发展“始到金”是靠前进、向上的质变来完成的。在努力践行中,参与研究的老师和学生不能急于求成,要能守住孤灯,耐住寂寞,然后登堂入室,豁然开朗。

1、把握研究的关键问题一是研究对象,即遴选哪些传统经典篇目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二是研究策略,即选取哪些切入点或分线,或分块来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研究路径,即如何走进经典开展研究,如何走出经典开展实证研究或实践操作;四是研究方式,即如何把研究参与主体与传统经典客体有机对接起来,让研究主体浸润其间,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研究体例问题,选取什么样的研究体例来推进。把研究的关键问题把握精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最佳效果。工作室全体成员经过前期调查,取样分析个案研究讨论修正。我们建议有以下内容:(1)研究对象要具体化,按序列,讲实用接地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不可穷尽。正基于此,研究者不能撒胡椒面,更不能玩高大上,要精选经典中的经典,才可能有收获。工作室编制的研究对象有以下系列:A、文学名著系列干宝搜神记》(晋)、李昉太平广记》(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南北朝)、元稹莺莺传》唐、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冯梦龙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陈仲琳封神演义》、曹雪芹红楼梦》、李汝珍镜花缘》、蒲松龄聊斋志异》、刘鹗老残游记》、吴敬梓儒林外史》、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B、语录体名著系列:《论语》、《孟子》等;C、史书系列:《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国语》、《清稗类钞》、《禹贡》、《战国策》、《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旧五代史》等;D、诸子百家系列:《道德经》、《周易》、《尚书》、《礼记》、《大学》、《中庸》、《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E、名家大散文系列:司马迁、韩愈、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王安石等;F、名作家诗词系列:屈原、宋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元稹、辛弃疾、李清照、李煜等;G、文学评论系列: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严羽《沧浪诗话》、叶燮《原诗》、刘熙载《艺概》、王国维《人间词话》等。(2)研究路径线条化,结构板块化,样式体例化。比如研究文章体例特点,可以重点精选“记”、“序”、“论”、“说”、“传”等内容;研究篇章结构特点,可以重点选取“起承转合”、“引议联结”、“正反对照”、“总分总”、“前叙后议”(或“先叙后议”)、“叙议结合”、“一线穿珠”、“双线推进”等内容;研究人物形象塑造,可以从《红楼梦》中精选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可以从《三国演义》中精选历史英雄人物,可以从《儒林外史》中精选官场世相,可以从《世说新语》中精选魏晋风骨,可以从“三言二拍”中精选世态人生,可以从《史记》中精选人物列传;研究诗词鉴赏,认真品读《人间词话》;研究儒道释,通读《论语》、《庄子》、《金刚经》等;研究语言表现力,就不受作品限制,犹如蜜蜂一样在鲜花丛中自由采撷。

2、制定精准的阶段目标。第一阶段,构建研究对象体系,采集精准的研究标本;第二阶段,分文体对文本进行解剖式分析,提炼出精妙的写作技巧;第三阶段,全面展开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与课型研究,将提取的经典写作技巧与实践写作训练有机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第四阶段,开展写作教学个案与实例研究,为提取写作规律提供实证材料;第五阶段,收集典型写作教学课型,开展写作教学的终极成果实证研究;第六阶段,形成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标本,推出中华传统经典与写作教学规律。

3、创造活泼的研究形式。(1)举行优质(微)课展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典中探寻写作规律,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评价标准:原典研读、写作规律探究、写作实践指导、现场训练评价。(2)形成研究成果: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典进行写作技法与写作内容、写作主题等方面的探究。或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或课堂实录,或教学设计,或教学反思,或文学作品,或调查报告,或教学课件,或导学案。(3)开展读书活动:研读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典作品。(4)举行专家讲座,聘请课题组中心区专家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写作教学研究”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解读与探究。(5)举办作文竞赛: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时代主题举行作文竞赛。

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并把它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教育难题!从哲学的三个维度来考量这个话题,进行科学梳理和归纳显得十分必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三个问题涵盖了研究的所有层面和内容。作为一线教师,最佳的选择角度应该是第三个“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与路径问题。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是制约高中生语文成绩全面提升的瓶颈,也是大语文的重要板块之一。培养高中生的写作素养是语文教学必须攻克的难关。从写作的角度来切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导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优势资源,开展写作教学研究,既是有效提升高中生高考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迅速提升现代公民写作能力的有益尝试。在后课改时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两个概念的同时提出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合适的路径。写作关乎人的生存、发展、价值、尊严和幸福等。写作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可以折射出一个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建构现代语文课堂”的主题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语文学科建设和现代语文课堂的发展关系。在后课改时代,语文教学最具课堂活力和生命力的仍然是回归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含有返朴归真的命运归属意味。现代语文课堂如果脱离或淡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些入眼入心的中华原典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广博的语文资源,其中的写作资源犹如滔滔江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写作文化!仰望历代先贤的大作,进而照亮我们的写作天空!

 


 
版权所有:www.manbet3.net ,鄂ICP备17029726号-1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地址:manbetx口碑优秀,邮编:434020,电话:manbetx口碑优秀 ,QQ:137308262,289503636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