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告:
 

德育创新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德育创新 > 班主任队伍 > 正文

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

发布时间:2008-02-23来源:作者:木子阅读量:

                 

——浅谈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指因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从心理机制上说,它是经过长期的强化和积累,最终建立起来的一种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学习习惯是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分为具体行为操作层次和心理操作层次,前者如写字习惯、看书习惯、听讲习惯、做笔记的习惯等等,后者如思维习惯、记忆习惯、观察习惯、表达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更少,收获更多。不良习惯则相反,往往与学习规律相违背。因此,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使他们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的可靠途径。

     高一年级是养成教育的黄金时期。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结合四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近五年的班主任实践工作,谈谈自己一些肤浅的想法和做法。

     (一)   纠正老师对学生学习习惯认识上的一些偏差,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作为省重点高中,四中汇集的品学兼优的学生远比普通中学多,从生源结构来看,城区学生略多于农村学生。一般说来,优生在具体行为操作层次和心理操作层次上的学习习惯整体要强于中等生、学困生,农村学生普遍要比城区学生认真、勤奋、刻苦、守纪,但是,如果据此认为“优生学习习惯普遍比中等生、学困生好”、“农村学生学习习惯比城区学生好”,那就忽略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是对学生学习习惯认识上的偏差。如果根据上文中所提到的两种学习习惯来考查和分析,学生中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况要特别关注:学习行为习惯好而学习心理习惯不好的优生;学习心理习惯好而学习行为习惯不太好的优生;在中等生、学困生中表现更突出的学习行为习惯与学习心理习惯不对称的现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因此,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中,老师要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给学生恰当的指导和点拨,纠正不良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习惯好而学习行为习惯不太好的优生,往往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表达流畅而富有逻辑性、条理性,但因为从小成绩优异,是家长和老师心目中的“宠儿”,过分宽松优越的“成长环境”使其在学习行为习惯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被放过,如书写马虎、没有好的阅读习惯,听讲、做笔记、考试过程中不够细致……这些因素成为他们发展的瓶颈,制约他们取得更优异甚至是顶尖的成绩。针对这类学生,主要采取设置目标、规范学习行为、强化学习习惯训练等措施来矫正不良学习习惯。学习行为习惯好而学习思维习惯不好的优生,往往学习态度一丝不苟,学习异常刻苦勤奋,但阅读能力不强,知识面窄,思维方式不够灵活,思维的自主性、发散性、独立性、批判性不够,最终学习成绩不拔尖,事倍功半。对于这些学生,要从学习方法上、学习精神上培养,如对阅读方法、观察方法进行指导,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表达,利用各科课堂教学的机会,着意培养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果对中等生、学困生也能在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心理习惯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至于农村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刻苦、守纪等,主要属于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不属于学习习惯。农村学生也同样存在着两类学习习惯上的不对称,而且多数表现为学习行为习惯好于学习心理习惯。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学习习惯,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

     (二)   注意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的稳定性、一致性。

     习惯的最大特点就是自动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习惯应渐趋自觉、系统和稳定。但是在高一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还不是很稳定,容易受周围的环境因素和早先形成的一些不良习惯的干扰。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矫正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往往注意到语、数、外、理、化等主科的学习习惯,忽略体、音、美、劳技、信息技术等小科的学习习惯;注意自习课上学习习惯的培养,很难直接插手学生正课上的学习;注意在校期间学习习惯的养成,忽略在家庭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学生在不同的课堂上有两种相互矛盾冲突的学习习惯,从长期来讲这是不可能的。学生对体、音、美、劳技等课程重视不够,对自己的课堂行为有点“放纵”,由此形成的一些坏习惯必然迁移、影响到其它课程。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学生在正课课堂上思维的专注程度,听、说、读、写等活动的参与程度,思维参与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学习效率。部分学生的正课课堂习惯不好,学不得法,学习效率低下,而自习课时非常认真,课余又延长学习时间,表面上很刻苦认真,但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高中阶段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必需的,而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不同课程上表现出来的功利心理和不同的学习习惯,除了会形成对知识不尊重的恶习外,还会造成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和能力结构上的缺陷,使高二、高三阶段的学习缺乏提升的潜力和后劲,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些学生在校习惯较好,但在家庭学习中,由于家庭环境宽松,以及极少数家长鄙视知识、缺乏学习风气或者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认识不到位,或者教育方法不当、教育力度不够,久而久之,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就会对学生习惯培养造成一种负向作用。针对以上三种情况,我采取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课堂学习的重要性,知道怎样提高课堂效率;明白习惯养成要稳定、一致的道理;通过召开班级科任老师教导会,让全体科任老师和班主任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作出一致要求;通过家长会和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宣讲学校对学生在家学习的一些要求,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使家庭教育在要求和方法上与学校保持一致;制定周末学生去向查询表,对学生周末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和要求,并发挥家长的监管责任。通过以上措施,保证学生习惯培养上的一致性,稳定性,并达到最终形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三)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侧重点和方法。

     高中生处于青年初期,从心理发展的年龄来看,其个体心理发展有以下基本特点: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的矛盾和冲突加剧,心理封闭有所发展;行为自主性、社会性增强,富有理想;从思维发展水平来看,逐步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这些规律,科学、有序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习惯的侧重点上,应从小学、初中重视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转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习惯,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侧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究的精神,这不管是对高中学习阶段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是对其终身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在培养方法上,要把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从他律到自律,从不稳定到稳定,使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逐步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对习惯要求上,可给出明确的、规范的要求,少说教,即使说教,也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明,因为从理论高度来讲习惯要求,可能对高中生更具有说服力。可利用高中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心理,注意树立学习习惯方面的典型和榜样,让其发挥示范作用。要特别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关注学习习惯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注意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这些方面尽管不属于学习习惯范畴,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间接影响。

     “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对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班主任只有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把握好施教的方法、手段、侧重、场合,注重细节,才能更加有效地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版权所有:www.manbet3.net ,鄂ICP备17029726号-1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地址:manbetx口碑优秀,邮编:434020,电话:manbetx口碑优秀 ,QQ:137308262,289503636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66号